有关迟的成语

带迟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以疾掩迟 疾:急速,猛烈;迟:迟缓;掩:乘人不备而进袭。
用快速的行动方式去袭击动作迟缓的敌方。
《淮南子・兵略训》:当以生击死,以盛乘衰,以疾掩迟,以饱制饥。
说时迟,那时快 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指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珊珊来迟 同“姗姗来迟”。形容来得很晚。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第三集:“备蜀锦十端,踵门请见,丽珊珊来迟,贾恨相见晚。”
迟徊观望 犹言迟疑观望。 刘揆一《黄兴传记》:“主张国内军事当局,乘日本大隈内阁迟徊观望之时,及早自动,以武力收回青岛。”
迟眉钝眼 指眼神呆滞,不灵活。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六部分:“并且迟眉钝眼地,看着人憨痴痴地,比蔡兴顺精灵不到多少。”
迟疑不决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唐・魏征《隋书・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事不宜迟 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明・施耐庵《水浒传》:“杨春道:‘好计!我和你便去,事不宜迟!’”
陵迟 衰微的意思。
迟回观望 同“迟疑观望”。 《清史稿・李森先传》:“上孜孜图治,求言诏屡下,而诸臣迟回观望者,皆以从前言事诸葛亮臣,一经惩创,则流徙永锢,相率以言为戒耳。”
美人迟暮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战国・楚 屈原《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 元・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迟疑不定 犹言迟疑不决。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迟疑坐困 迟疑:犹豫不决;坐:遂,于是。
因为犹豫不决而陷于困境中。
欲速反迟 速:快;迟:慢。
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
春秋・孔子《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宋・刘克庄《答陈璘司户》:“老来怯酬唱,欲速反成迟。”
迟日旷久 犹言旷日持久。 《商君书・君臣》:“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
必里迟离 阴历九月九日。 《辽史・嘉仪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国语谓是日为‘必里迟离’,九月九日也。”
凌迟重辟 凌迟:即剐刑,古代的一种酷刑;重辟:即大辟,古指死刑。
先砍断罪犯的肢体,然后再割断咽喉,使犯人受尽痛苦而死。也泛指死刑。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具疏奏闻,刑部以为人妖败俗,律所不载,拟成凌迟重辟,决不待时。
迟疑观望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毫不迟疑 毫:一点儿。
一点儿也不迟疑。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迟疑不断 犹言迟疑不决。 唐・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凌迟处死
马迟枚疾 见“马工枚速”。 清・陈祖范《寄沈归愚》诗:“鹤怨猿惊怀故地,马迟枚疾斗新篇。”
迟疑未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迟疑顾望 犹言迟疑观望。 唐・刘餗《惰唐嘉话》卷中:“[李勣]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迟暮之年 迟暮:黄昏,比喻晚年。
指人至老年。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三回:“年兄之论固正,但只是年兄迟暮之年,当此严冷之际,塞外驱驰,良不容易。”
迟迟吾行 迟迟:慢慢地。
原指慢慢考虑考虑再走。形容恋恋不舍地离开。
迟徊不决 犹言“迟疑不决”。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为朝廷计,与其迟徊不决以启天下之疑,何如明示政纲以箝党人之口。”
姗姗来迟 旧时形容女子走路迟缓从容的样子。形容慢腾腾地来晚了。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迟的成语、带迟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