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辱的成语

带辱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忍辱求全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
辱身败名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主忧臣辱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升迁荣辱 升:上升;荣辱:显荣与耻辱。
指宦途上的升迁与降职、荣显与失意。
《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升迁荣辱,身外事耳,吾岂为此?所以然者,我心自有病也。”
进退荣辱 谓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荣辱与共 两者共同分享荣耀和耻辱。指关系十分密切。 余秋雨《霜冷长河・关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还称得上是生死莫逆、荣辱与共的朋友。”
主辱臣死 主:君主。
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
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败德辱行 败坏道德和操守。
辱国丧师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幸不辱命
升沉荣辱 升:上升;升沉:指仕途上的得失;荣辱:显荣与耻辱。
指宦途上的升迁与降职、荣显与失意。
元・费唐臣《贬黄州》第四折:“下官苏轼,自被谗谮,远贬遐荒,谁想得复天日,我想升沉荣辱,好无定啊!”
忍辱偷生 偷:苟且。
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公然侮辱
奇耻大辱 奇:罕见的。
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
清・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宠辱皆忘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包羞忍辱 包:包容。
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
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士可杀不可辱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屈身辱志 屈:降低。
降低自己的人格,改变自己的心志。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昔居天上兮,珠宫玉阙。今日草莽兮,事何可说。屈身辱志兮,恨何可雪。”
旧荣新辱 过去的荣耀和现在的耻辱。形容人生无常,变化多端。 元・王实甫《丽人堂》第三折: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自取其辱
丧权辱国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
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冒昧陈辞,有辱清听 清听:是对听话者的敬词。
书信中常用的谦辞,表示自己出言直率,请收信人谅解、采纳。
身死名辱 辱:玷辱。
人死了声誉还受到了玷辱。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6回:“但当以郑忽标题,专写三折,而未折证以鲁桓公之求援,而反致身死名辱。”
栖遑之辱 栖遑:忙忙碌碌,奔波不定的样子。
四处奔忙,不得安居的劳辱。
晋・陆机《演连珠》:“利尽万物,不能睿童昏之心;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
进荣退辱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唐・刘知畿《思慎赋》:“赋形天地,受气阴阳,生乐死哀,进荣退辱。”
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宠辱不惊 宠:宠爱;辱:羞辱。
对受宠或受辱都不感到惊讶;即把得失置之度外。也作“不惊宠辱”。
北宋《新唐书・卢承庆传》:“承庆嘉之曰:‘宠辱不惊,考中上。’其能著人善类此。”
宁死不辱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元・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待将咱所图,我宁死不辱。”
辱国殄民 见“辱国殃民”。 明・刘基《春秋明经》:“他日西鄙之伐,辱国殄民,果谁之所致乎!”
榆次之辱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辱的成语、带辱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