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辨的成语

带辨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以盲辨色 用盲眼去辨别色彩。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 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明辨是非 分清楚是和非、正确和错误。 宋・欧阳修《与王懿敏公》:“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真伪莫辨 莫:不。
真假分辨不清。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学问思辨 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龙蛇不辨 比喻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元・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第四折:大唐家,朝冶里龙蛇不辨,禁帏中共猪狗同眠。河洛间图书皆现,日月下清浑不辨。
未辨东西
辨若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离经辨志 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见貌辨色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鸨儿是老积年,见貌辨色,见秦重恁般装束。”
鉴毛辨色 根据对方的脸色、表情行事。同“鉴貌辨色”。 明・汤显祖《还魂记・道觋》:“把俺做新人嘴脸儿一寸寸鉴毛辨色,将俺那宝妆奁一件件都寓目囊箱。”
饮水辨源 见“饮水知源”。 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言约理辨 约:简约。
言辞简练,但含意深远。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透彻。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五:夜深,语及养生,言约理辨。黎转敬惧。
真假难辨 辨:辨别。
真假分辨不清。
《星火燎原・围困沁源》:“埋的时候也给它来个真假难辨。”
先辨淄渑 淄渑:山东水名,二水味道不同,合流后不易分辨。
事先辨别二水的味道。比喻物极必反其源。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仲尼》:“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审思明辨 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辨口如悬河
烈火辨玉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宋・叶廷琯《海录碎事・人事・志节》: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烈火辨日 在烈火中能辨别玉的好坏。比喻在关键时刻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 守朝叶廷圭《海录碎事・人事》:“烈火辨玉,疾风知草。”
真伪难辨 辨:辨别。
真假分辨不清。
巴金《“文革”博物馆》:“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忠奸不分、真伪难辨的大混乱,还有那些搞不完的冤案,算不清的恩仇!”
仅辨菽麦
辨物居方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
辨别众物的性质、条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周易・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辨日炎凉 古代传说中辩论太阳离地远近的故事。后以之形容儿童的聪明早慧。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鉴貌辨色 观察和辨识人的容颜神色,指善于观察别人脸色,以求取悦于人。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守清禅师》:“僧曰:‘争知某甲不肯?’师曰:‘鉴貌辨色。’”
不辨菽粟 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小米。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 清・龚自珍《农宗》:“婢妾之养不备,则不世;祠祭弗如式,不世;不辨菽粟,亦不世。”
质疑辨惑 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历历可辨 历历:分明,清楚。
可以清晰地辨别清楚。
唐・张读《宣室志・韩生》:“圉人因寻马踪,以天雨新霁,历历可辨。”
晰毛辨发 连毛发也能清楚地分辨。形容析理入微。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圣叹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辩发,穷幽极微,无复有遗议于其间矣。”
口才辨给 形容一个人反应快、表达能力强,话锋可随机而变。
薰莸无辨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类;辨:明察。
分不清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好坏不分,是非混淆。
唐・陆贽《又论进瓜果人拟官状》:“薰莸无辨,泾渭不分,二纪于兹,莫之能整。”
析辨诡词 见“析辩诡辞”。 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辨的成语、带辨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