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路的成语
带路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95条成语)
|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 季路一言 | 比喻信用极好。 |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 
| 扬镳分路 |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 分路而行。指独树一帜,各行其是。  | 
            唐・魏征《隋书・高祖记》:“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必令为朕耳目。” | 
| 路长日暮 | 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比喻理想难以实现。 | 宋・李清照《渔家傲》词: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 
| 行不由路 | 路:小路,引申为邪路。 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 
            汉・刘向《说苑・指武》:垒壁已具,行不由路,谓之奸人,奸人者杀。 | 
| 萧郎陌路 |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 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 
            唐・崔郊《赠婢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 
| 路逢窄道 |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 汉・乐府诗《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 | 
| 路见不平,拔剑相为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宁卓禅师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还有路见不平,拔剑相为底么。” | 
| 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视。 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 
| 晚节末路 | 节:时期;末路:终了。 末世。指朝代的末期或人的晚年。  | 
            汉・邹阳《上书吴王》:“至其晚节末路,张耳、陈胜连从兵之据,以叩函关,咸阳遂危。” | 
| 路无拾遗 | 见“路不拾遗”。 | 《孔子家语・相鲁》:“孔子初仕为中都宰,中都鲁邑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如礼年五十异食也强弱异任、任谓力作之事各从所任不用弱也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 | 
| 无路可走 | 处于极限,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 | |
| 视如陌路 | 见“视若路人”。 |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11回:“当今之世,面交者多,饮酒宴乐,情若同胞,利害相关,视如陌路。” | 
| 路绝人稀 | 道路阻绝,人烟稀少。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眼见的路绝人稀,不由俺唬的魄散魂飞。” | 
| 角巾东路 |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 ’”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琇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 | 
| 半路修行 |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 参见“半路出家”。 | 
| 广开才路 | 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 | |
| 叩阍无路 | 叩:敲。 阍:宫门。 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  | 
            《明史・翟凤翀传》:“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 |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斐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 幽明异路 | 幽明:阴间和阳间。 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道路。  | 
            唐・朱庆余《冥音录》:“幽明异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万代一时。” | 
| 来路不明 | 来历未验明。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没了,大娘他养出个墓生儿来,莫不也是来路不明?” | 
| 路见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金竹寺》:“路见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萨赏其义侠,故远导幻影以生之。” | 
|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 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 | 
| 山高路险 | 山又高有陡,行走非常困难。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怕什么山高路险,水阔波狂! | 
| 青云得路 | 比喻人仕途得意,步步高升。 | 元・施君美《幽闺记・兄妹筹资》:“一跃过龙门,当此青云得路。” | 
| 人生路不熟 |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4卷:“欺他是个单身穷军,人生路不熟,料没有人晓得他来踪去迹。” | 
| 向上一路 |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 《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 
| 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 | 千里长的路,不能够要求它像绳子一样直。形容人和事物各有不同,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 《管子・宙合》: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干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资。 | 
| 末路之难 |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 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 
| 自寻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毁灭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7回:“话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去见得梁中书,欲要就冈子上自寻死路。” | 
| 走身无路 | 无路可走。比喻身陷绝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公子道:‘今走身无路,只得所天命,早晚是死,不得见你了。’”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路的成语、带路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