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走的成语

带走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7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飞苍走黄 指打猎。苍,苍鹰。黄,黄狗。 晋・葛洪《抱朴子・金丹》:“其所营也,非荣即利,或飞苍走黄于中原,或留连杯觞以羹沸。”
牛马走 指在皇帝前如牛马般奔走的人。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金飞玉走 金:金乌,指太阳;玉:玉兔,指月亮。
日月如飞。比喻时光容易流逝。
唐・吕岩《寄白龙洞刘道人》:玉走金飞两曜忙,始闻花发又秋霜。
一走了之 谓不顾而去。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不过总有一天,是终于要‘一走了之’的,现在是这样的世界。”
奔走之友 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何嵎》:“袁绍慕之,私与往来,结为奔走之友。”
走漏天机 走漏:泄漏。
泄漏秘密。
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这件事,心知腹知。口里言,心中计,休得便走漏天机。”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三国・魏 王肃《孔子家语・六本》:“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且战且走 且:指两件事同时并进;走:逃跑。
一边作战,一边逃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9回:“如来日魏兵到,锐气正盛,不可便迎,且战且走。”
飞禽走兽 禽:鸟;兽:野兽。
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
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飞禽走兽,因木生姿。”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走街串巷 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或各个角落。 老舍《四世同堂》:“虽说为了生活他得走街串巷,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可他从来没跟人动过手。”
有理走遍天下 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欧阳山《苦斗》:“他惯用的口头禅是:‘有理走遍天下!’”
斗鸡走马 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汉书・宣帝纪》:“[宣帝]受《诗》于东海澓中翁,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
狗走狐淫 比喻卑劣淫乱。
走乡随乡 走到哪里就顺随哪里的民情习俗。 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五章:“是呀!应该走乡随乡才是。”
远走高飞 向远处走;向高处飞。多指摆脱困境;寻找光明的前途。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
驰声走誉 名声传扬。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斗鸡走犬 同“斗鸡走狗”。 《战国策・齐策一》:“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踘者。”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走笔成章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况此妇人走笔成章,吟诗谓赋。”
走遍天涯 天涯:天边,指极边远的地方。
哪儿都走过了。形容到过的地方很多。
元・鲜于必仁《折桂令・游玉隆宫》:“笑我尘踪,走遍天涯。”
行走如风 形容走路的步子轻快得像风一样。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三百二十八:其女或朝出暮至,或夜出晓来,行步如风。
行走如飞 行:走路。
走路的步子快捷如飞。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第九卷:“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高视阔步,行走如飞。”
走过场 形容办事只在形式上过一下,却不实干。 《红旗》1984年第7期:“把领导干部要带头的问题突出地加以强调,对于防止对照检查走过场,是十分必要的。”
牵着鼻子走 牛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比喻受人支配,盲目地听命于人。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九章:“不能打草惊蛇,不能让敌人牵住鼻子走,这是兵家最忌!”
飞簷走脊 旧小说中形容有武艺的人身体轻捷,能够跳上房簷,越过墙壁。同“飞簷走壁”。 《天雨花》第十一回:“小的曾学过飞簷走脊的本事,还能飞石打人,百发百中。”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杖:用棍子打。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
奔走呼号 奔走:奔跑。
呼号:叫喊。
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
清・吴趼人《痛史》第17回:“一时奔走呼号,哭声遍野,扶老携幼,弃业抛家,都往内地乱窜。”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走马换将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走的成语、带走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