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词的成语

带词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2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振振有词 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 清・梁启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侧词艳曲 侧:不正;艳:艳丽。
文词艳丽而流于轻佻。
《雅言杂录》:“少敏悟,薄行无检幅,多作侧词艳曲。”
词不逮理 词:言语,词句。
逮:到;及。
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南朝・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传》:“少孺(枚乘)速而未工,长卿(司马相如)工而未速,孟坚(班固)辞不逮理,平子(张衡)意不及文。”
词穷理极 穷:完,尽;极:终,到头。
把话说完,把理讲透。
宋・王安石《辞同修起居注状七之五》:“诚原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之清,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
强词夺正 同“强词夺理”。 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但酒醒,硬打挣,强词夺正,则除是醉时节酒淘真性。”
包揽词讼 包揽:把别人的事情全部兜揽办理;词讼:诉讼。
指招揽承办别人的诉讼,从中谋利。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参的京官就是大老爷,说的是包揽词讼,所以火上浇油。”
词严理正
强词夺理 指无理强辩;想说成有理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
枝词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亦作“枝辞蔓语”。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词讼》:“或代书虽据事以书,不限定字格,枝词蔓语,反滋缠绕。”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词约指明 言词简洁,旨意明确。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议者贵其辞约而指明。”
借词卸责 借词:找借口;卸:推卸。
寻找借口推卸责任。
理不胜词 指文章说理不能胜过言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
词严义正 措词严肃,道理正当。 元・黄溍《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追封文国公谥武宣刘公神道碑》:“为之开陈祸福,词严义正,累数千言。”
故甚其词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汉奸》:“盖我军所用侦探,率以数百钱,遣无赖小民,道听途说,或且故甚其词,以恫喝将士,摇动人心。”
词清讼简 词讼清简。谓狱讼稀少,政事清闲。 明・范受益《寻亲记・发配》:“词清讼简,陶情诗与酒。帘垂清昼,唐民得自由。”
理屈词穷 理:道理;理由;屈:短;尽;穷:穷尽。
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严词厉色 色:脸色。
说话很严厉,脸色很严肃。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6回:“要送木兰到营中去,反是木兰严词厉色催逼转来。”
支吾其词 言辞躲躲闪闪;搪塞应付(支吾:言词不清)。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8回:“这句话不便向时筱仁说明,只得支吾其词道。”
行词告状 写状词打官司。 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前日有我小舅子暗暗的寄一封书来与我,着我拆开看,谁想俺小舅子打死两个人的命,那苦主要行词告状。
清词丽句 指清新美丽的词句。 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淫词艳语 淫:淫荡;艳:香艳。
淫秽下流的言辞。
清・江顺诒《词学集成》卷五:淫词艳语有害于人心风俗。
理正词直 道理正当,言词朴直。 宋・楼钥《答綦君更生论文书》:“心平气和,理正词直,然后为文之体,可以追配古作。”
才尽词穷 词:文词;穷:尽。
才学用尽,言词枯竭。形容学识浅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众人不知其意,只当他受了半日折磨,精神耗散,才尽词穷了。”
丽句清词 华丽清新的辞句。
词人才子 词人:同“辞人”,工于文辞的人;才子:富有文才的人。
泛指有才华的文人。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
含糊其词 含糊:不明确,不清晰。
词:话语。
故意把话说得模棱两可,不清楚,不明确。
唐・陆贽《论缘边守备事宜壮》:“即相执证,理全辨明,朝廷每为含糊,未尝穷究曲直。”
怨词詈语 抱怨与骂人的话语。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这老妪独居,谁人到此,亦有诗句?足见怨词詈语遍于人间矣!”
危词耸听
虚比浮词 虚比:虚拟的比方;浮词:浮泛的话。
空虚不实的言词。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探春笑道:‘虽也看过,不过是勉人自励;虚比浮词,那里真是有的。’”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词的成语、带词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