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识的成语

带识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名重识暗 暗:愚昧不明。
形容名气很大但学识浅薄。
《晋书・周顗母李氏传》:伯仁志大而才短,名重而识暗,好乘人之弊,此非自全之道。
知机识窍 窍:比喻事情的关键。
掌握时机和关键。形容人机灵。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0回:“你又知机识窍,见景生情,这事大有可成。”
未识一丁 丁:“个”的讹字。
不认识一个字,指没有文化的人。亦作“目不识丁”、“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通才练识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博学多识 学问广博,见识丰富。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第45卷:“只是圣人之所以圣,却不在博学多识,而在一以贯之。”
才高识远 才能超众,见识深远。 宋・强至《祠部集・送王宾玉》:“志节慷慨忠义俱,才高识远器有余。”
瞎字不识 讥嘲人是睁眼瞎子,一个字也不认识。 宋・马永卿《嫩真子》:汝纥字不识,或以为瞎字不识,误矣。
蜂识莺猜 比喻男子对女子的思慕。同“蜂迷蝶猜”。 元本 高明《琵琶记・牛相教女》:“绛罗深护奇葩小,不许蜂识莺猜。”
卓识远见 卓:高超;识:见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邓小平《发展中日关系要看得远些》:“去年我们两国领导人在东京作出了一个具有卓识远见的决策,就是把中日关系放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来发展。”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
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有眼不识荆山玉 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
比喻眼力差,识别不出贤人或珍品。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一回:我西门庆一时昏昧,不听你之良言,辜负你之好意。正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过后方知君子,千万饶恕我则个。
通元识微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老马识涂
识涂老马 见“识途老马”。 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诗:“攫食饥乌心未饱,识涂老马足堪扪。”
知音识曲 指通晓音乐。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秋胡行》:“有美一人,婉如清扬。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肤见謭识 浅陋的见识。
浅见寡识 浅见:肤浅的见解;寡识:见识很少。
形容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宋・苏舜钦《上范公参政书》:“今辄条数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浅见寡识。”
蒲元识水 蒲元:人名。
指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太平御览》:“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
高才远识 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才识不逮 才:才能;识:见识;逮:及,到。
才能和见识都不高。
元《宋史・刘挚传》:才识不逮而忠实有余,次也。
深识远虑 深:精到;虑:思考,谋划。
有深广的见识,长远的考虑。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林列传》:“古之明王,深识远虑,动居其厚。”
知高识低 知道高低大小。指懂道理,识大体,说话、做事有分寸。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金生是个聪明的人,在他门下,知高识低,温和待人。”
高明远识 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
远识:远大的眼光。
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之事,必至于斯乎?”
安世默识 安世:西汉丞相张安世,记忆力极强;默识:能背诵而牢记不忘。
指人记忆力好,能过目成诵。
三国・魏・孔融《荐祢衡表》:弘羊潜计,安世默识,以衡准之,诫不足怪。
目不识丁 丁:表示最简单的字。
形容连一个字也不认识。
《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人生识字忧患始 忧患:忧愁,苦难。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举眼无相识
博闻强识 闻:见闻;识:记。
见闻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也作“博闻强记”、“博闻强志”。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识时通变 见“识时达变”。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有识之士 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汉・刘向《说苑・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识的成语、带识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