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计的成语

带计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9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鬼计多端 谓狡诈的计策很多,坏主意多。 《三侠五义》第四十回:“暗含着恶态,叠暴着环睛,明露着鬼计多端。”鬼,一本作“诡”。
工于心计 工:擅长。
擅长用心谋划。
钱钟书《围城》:“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
兼权尚计 指全面衡量,深思熟虑。 荀况《荀子・不苟》:“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计勋行赏 同“计功行赏”。 《旧唐书・房玄龄传》:“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
兼权熟计 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 《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先计后战 计:计划,计谋;战:作战。
先筹划好后再战。指不打无准备的仗。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划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计巧者也。”
计日可待 指为期不远。 明・海瑞《治黎策》:“夫以万全之力,视此直狐兔耳。其束身系颈,计日可待也。”
急则计生 计:计策,办法。
在紧急情况下,被逼无奈想出了应付的办法。
唐・白居易《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计生,四十二章麾扫并毕,不知大敌以为如何?
百计千心 指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明・陆采《明珠记・授计》:“你爹怜母惜,你爹怜母惜,当时许下偕老鸳衾;到如今,用尽了百计千心,只落得泪珠儿罗衫湿浸。”
多方百计 想尽或用尽种种方法、计谋。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东京学界告乡人书》:“一言之不入,再哀之不入,或多方百计以求之,总必达目的而后已。”
无计所奈 同“无计奈何”。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我今日无计所奈,砍了这一束荆枝,负在背上,回山寨见俺公明哥哥去也呵。”
千谋百计
走投无计 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似这雪呵教冻苏秦走投无计,王子猷也曾访戴空回。”
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数以万计 数:数目。
以万来计算。形容极多。
《明史・彭韶传》:“监局内臣数以万计,利源兵柄尽以付之,犯法纵奸,一切容贷,此防微之道未终也。”
计行言听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金史・术虎高琪传》:“高琪止欲以重兵屯驻南京以自固,州郡残破不复恤也。宣宗惑之,计行言听,终以自毙。”
枉费心计 同“枉费心机”。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6回:“如今枉费心计,挣了一辈子的强,偏偏儿的落在人后头了。”
长计远虑 指长远打算。 宋・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然古之人君,所以为子孙长计远虑者,类皆如此。”
计日而待 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即无须很久。 三国・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陷落计中 指中敌人或对方的诡计。
千方万计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同“千方百计”。 《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若论肯卖,不诤价之高低;若死腰楔,方便直须下脱。千方万计,不得不休。”
廓开大计 廓开:阐述,发挥。
阐发远大的谋略。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六出奇计 原指陈平所出的六条妙计。后泛指出奇制胜的谋略。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
详计审处 审:审慎。
详细考虑,审慎选择。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从长计较 犹言从长计议。 《水浒传》第四五回:“婶子且住,休要急速行,我从长计较,慢慢地商量。”
百年大计 百年:泛指长久;计:策略。
关系到长远利益的计划或措施。
清・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数月之间,而其权力已深入巩固,而百年大计于以定矣。”
计绌方匮 计谋不足,方略匮竭。 王闿运《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平贼之要领未得,计绌方匮,又必有变,纵不横决,凋丧可立而待也。”
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临危自计 计:计算。
指临到危险时刻只为自己着想。
五代十国・后晋・刘昫《旧唐书・吴溆传》:“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锦囊妙计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锦囊:用锦做成的袋子。
原指封在锦囊中的神机妙策;现比喻能及时解决危急或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4回:“汝保主公入吴,当领此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依次而行。”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计的成语、带计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