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血的成语

带血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痛心泣血 泣血:流血泪。
痛煞心田,哭出血泪。形容十分悲痛。
汉・荀悦《汉纪・孝元皇帝纪下》:“若夫石显可以痛心泣血矣,岂不疾之哉!”
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
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血气方刚 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血气:指精力;方:正;刚:旺盛。
春秋・孔子《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血气方勇 血气:精力;方:正;勇:勇猛。
凭一时感情冲动而迸发出的勇气。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夫子过孟贲远矣。”宋・朱熹集注:孟贲血气之勇。
哕心沥血 哕:呕吐;沥:滴。
吐出心,流出血。比喻费尽心思和精力。
明・沈榜《宛署杂记・志遗六》:“读公当时十失四事诸疏,盖皆哕心沥血之诚也。”
咬血为盟 谓咬臂出血,发誓定盟,以示坚决。
泣血枕戈 枕:枕着。
戈:兵器。
眼睛流血,睡时枕着武器。形容因悲愤而自励,立志雪恨。
唐・姚思廉《梁书・警帝纪》:“朕以荒幼,所属艰难,泣血枕戈,志复仇逆。”
满腔热血 满腔:充满心中。
心中充满为正义而工作的热情。
清・吴伟业《贺新郎・病中有感》:“吾病难将医药治,耿耿满腔热血,待洒向西风残月。”
头破血淋 见“头破血流”。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常常打得皮开肉绽,头破血淋,也再无一点退悔之念,一名怨恨之言。”
血泪斑斑 血与泪俱在实证物。 元・韦居安《梅磵诗话》上卷:“艰难犹有君亲念,血泪斑斑满客衣。”
流血漂杵 杵:捶衣棒。
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形容死伤惨重。
宋・陆游《禹庙赋》:“流血漂杵,方自此始。”
流血成河 形容被杀的人极多。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杀的尸横遍野,流血成河,大败亏输。”
扣心泣血 扣:敲打。
比喻极其悲愤痛心。
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柳树上著刀,桑树上出血 比喻代人受过。
头破血出 同“头破血流”。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44回:“一日,走到城隍庙门首,只见两个人打得头破血出,手扯手要上庙中赌咒。”
血流如注 形容血流得急而多。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中》:“其物匣刃而走,血流如注。”
血泪盈襟 血泪:悲痛的眼泪;盈:满。
眼泪流湿了衣襟。形容非常悲痛。
唐・白居易《虢州刺史崔公墓志铭》:“遂置笏伏陛,极言是非,血泪盈襟,词竟不屈。”
歃血而盟 歃血:口含血。
古代会盟者在嘴旁涂牲畜的血,表示诚意立盟。
《旧唐书・李道彦传》:“诸将与之歃血而盟,赤辞信之。”
剖心泣血 见“剖肝泣血”。 清・陈天华《警世钟》:“故我剖心泣血,劝列位总要把从前的意见捐除。”
血肉模糊 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24章:“弟兄们让不开路,被火车碾的断腰折骨,血肉模糊。”
叩心泣血 形容悲痛之极。 《宋书・武帝纪上》:“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
呕心滴血 呕:吐。
比喻费尽心思和精力。
清・秋瑾《精卫石・序》:“余愿呕心滴血以拜求之,祈余二万万女同胞无负此国民责任也。”
饮血崩心 血泪满面,心为之碎。形容极度悲痛。 明・陈子龙《兵垣奏议・募练水师疏》:“忽闻神京沦陷,先帝升遐,饮血崩心,呼号天地。”
血气方壮 血气:精力;方:正。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北宋《新唐书・张嘉贞传》:“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
流血浮尸 浮:漂浮。
流的血将尸体都漂了起来。形容死伤很多。
《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吴师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胜数。”
含血喷人 嘴含鲜血喷到别人身上。比喻捏造事实;诬陷好人。 清・李玉《清忠谱・叱勘》:“你不怕刀临头颈,还思含血喷人。”
槊血满袖 谓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 唐・刘知畿《史通・模拟》:“至王劭《齐志》,述高季式破敌于韩陵,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归,槊血满袖’。”
吮血劘牙 吮:吸吮;劘:削,切。
形容凶狠残暴地肆虐。
唐・李白《蜀道难》诗: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尸:横尸在地。
形容杀人众多。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血的成语、带血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