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蛇的成语

带蛇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封豕长蛇 封:大。
豕:猪。
大猪和长蛇。比喻凶暴恶毒的大坏蛋。
左丘明《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
螳螂捕蛇 形容只要方法得当,敢于斗争,以弱制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螳螂捕蛇》:“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打草惊蛇 打草时惊动伏在草中的蛇。原比喻惩治甲方以警告乙方或甲受到打击惩处;使乙感到惊慌。后多比喻行动不慎不严密而惊动对方。 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明・汤显祖《牡丹亭・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龙蛇混杂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古尊宿语录》第二卷:“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惊蛇打草 同“打草惊蛇”。明 陈汝元《金莲记.释愤》:“惊蛇打草愁将集,亡猿祸木灾还及,侧耳听,停鞭立。
”。
封豨修蛇 见“封豕长蛇”。 《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先秦・管仲《管子・枢言》:“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
蛇蝎心肠 蝎:一种毒虫。
有蛇蝎一样狠毒的心肠。形容人心狠毒。亦作“蛇蝎为心”。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灵蛇之珠,荆山之玉 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三国・魏・曹植《与汤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骇龙走蛇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走蚓惊蛇 蚓:蚯蚓。
跑着的蚯蚓,惊走的蛇。形容矫健迅捷的笔势。
元・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丹青帧摸巧样回莺舞鹤。”
杯蛇弓影 参见[杯弓蛇影]。
蛇入鼠出 蛇钻穴,鼠出洞。比喻行动隐秘。 严复《原强续篇》:“于是深怒积怨,退而治兵,蛇入鼠出,不可端倪。”
鲸吞蛇噬 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清・鲁一同《秦论》:“秦人一出其师以挠山东,诸侯莫能支,鲸吞蛇噬,不及百年,天下席卷而入于秦矣。”
画蛇著足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唐・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蛇化为龙,不变其文 比喻无论形式上怎样变化,实质还是一样。 西汉・司马迁《史记・外戚世家》:“蛇化为龙,不变其文;家化为国,不变其姓。”
草蛇灰线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 比喻失去主导或羽翼,就办不成事情了。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回:当晚二更时分,天色微明,十五个头领,都在寨中纳闷,正是蛇无头而不行,鸟无翅而不飞,嗟咨叹惜,进退无措。
为蛇添足 见“为蛇画足”。 明・王廷相《答何柏斋造化论>》:“此论为蛇添足,又岂自然而然之道哉?”
惊蛇入草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唐・韦续《书诀墨薮》:“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
打草蛇惊 见“打草惊蛇”。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蛇蚓蟠结 蛇蚓:蛇和蚯蚓;蟠结:盘曲纠结的样子。
比喻草书笔划曲屈。
宋・苏轼《孙莘老寄墨四首》:晴窗洗矶丛,蛇蚓稍蟠结。
塍蛇无足而飞 比喻用心专一,必然成功。 《荀子・劝学》:塍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弓影杯蛇 见“弓影浮杯”。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杯蛇鬼车 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蛇行鼠步 步:步行。
形容谨小慎微。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乔回头》:“虽小道亦有可观,但我见贤弟蛇行鼠步,鬼鬼马马,无文无气。”
蛇口蜂针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杯弓蛇影 ①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②也可用来比喻虚幻的实际不存在的东西。也作“弓影杯蛇”。 清・黄遵宪《感事》:“金玦庞凉舍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蛇的成语、带蛇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