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舌的成语

带舌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2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鸮心鸝舌 鸮鸟的心,黄鹂的鸣声。比喻居心狠毒,但说话动听。
对嘴对舌 指斗嘴,争吵。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那里那么大工夫和他对嘴对舌的?
膏唇歧舌 歧舌:卖弄口才,说话反复无常。
极力用语言打动人。
清・钱谦益《复李叔则书》:“生平迂愚,耻以文字媚人,况敢膏唇歧舌,以诳知己。”
徒费唇舌 徒:白白地。
指白讲了一大套话,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八回:“九公何苦徒费唇舌,你这乡谈暂且留著,等小弟日后学会再说罢。”
缄舌闭口 缄舌:闭着嘴。
闭着嘴不说话。
元・亢文苑《一枝花・为玉叶儿作》:“看别人眼铺眉,笑自己的缄舌闭口。”
鼓唇弄舌 鼓:拨动,振动。
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枉费口舌 白费口舌。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许琴不愿向这个不关心人只关心自己的七姐枉费口舌。”
七舌八嘴 同“七嘴八舌”。 丁玲《奔》:“茶馆里又围了许多人,都把他们当做谈话的中心,七舌八嘴,然而没有一句话可以暂时使他们宽心一下。”
贫嘴恶舌 同“贫嘴贱舌”。 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摇吻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钳口挢舌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清史稿・朱琦传》:“一旦遇大利害,抢攘无措,钳口挢舌而莫敢言。”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辩论。
儒:儒生,旧指读书人。
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戟指嚼舌 戟指: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嚼舌:咬破舌头。
形容愤怒之极。
鲁迅《华盖集・“碰壁”之余》:“或则戟指嚼舌,喷血而亡。”
瞪眼咋舌 睁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神情紧张或很吃惊。同“瞪目结舌”。 康濯《腊梅花・徐水平原的白天黑夜》:“但她们干那新鲜事儿的气魄很快就镇住了大家,叫大家不能不瞪眼咋舌。”
嚼舌头 比喻说是非或者说废话。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七回:“你这嚼舌头老淫妇!挣将钱来焦尾巴!”
油嘴油舌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齰舌缄唇 咬舌闭口。形容闭口不言。
舌柔顺终以不弊 弊:破坏。
道家认为舌软易存,齿硬易折。比喻为人、说话柔顺,才能避免祸患。
《孔丛子・抗志》:老莱子曰:‘子不见夫齿乎?虽坚刚,卒尽相摩;舌柔顺,终以不弊。
膏唇贩舌 犹言膏唇拭舌。贩舌,谓卖弄口舌。 南朝・陈・徐陵《与杨仆射书》:“其外膏唇贩舌,分路扬镳,无罪无辜,如兄如弟。”
锦肠绣舌
焦唇敝舌 谓费尽口舌。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轻嘴薄舌 形容说话轻佻刻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闲时常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花唇巧舌
口舌之争 口舌,指言语。全句是说双方发生言语上的争论。形容彼此用言语互相争辩,也可省作“口舌争”。口头上的冲突。 史记苏秦列传:“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
杜口木舌 杜口:闭口不言;木舌:结舌。
闭着嘴说不出话来。比喻缄口不言,形容不敢说话。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粲花之舌 粲花:鲜艳的花朵。
形容人的言论精妙绝伦。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七卷:“此自师粲花之舌耳。然默验人情,实亦为理之所有。”
枉口拔舌 比喻信口胡说。多指造谣生事,恶意中伤。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5回:“是那个嚼舌根的?没空生有,枉口拔舌,调唆你来欺负老娘!”
杜口结舌 犹言杜口吞声。 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告冤。”
弄口鸣舌 弄口:逞巧辩,搬弄是非;鸣:发声。
掉弄口舌。指巧言辩饰或挑拔是非。
南朝・梁・任昉《奏弹范缜》:“弄口鸣舌,只足饰非。”
啖指咬舌 恐惧不敢多言的样子。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舌的成语、带舌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