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舌的成语

带舌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2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闭口结舌 闭着嘴不说话。犹言闭口藏舌。 《快心编初集》第一回:“众人问知是郝家难为他,便闭口结舌不来兜搭。”
膏唇拭舌 润滑嘴唇,拭净舌头。意谓极力用话语打动人,多指谗毁。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咂嘴咂舌 见“咂嘴弄舌”。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二:“菜上来了,老头儿咂嘴咂舌地夸奖这菜的滋味。”
咂嘴弄舌 形容贪馋的样子。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他一时慌了,弯下腰去抓那粉汤,又被两个狗争着,咂嘴弄舌的来抢那地下的粉汤吃。”
舌锋如火 比喻话说得十分尖锐。
青口白舌 指说话不知轻重,触犯忌讳。 洪深《五奎桥》第一幕:“这样的好风水,保桥还来不及呢!岂可青口白舌,轻易说拆去么?”
唇尖舌利 言词尖利。
赤舌烧城 赤:火红色。
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汉・扬雄《太玄・干》:“赤舌烧城,吐水于瓶。”
枉口嚼舌 见“枉口拔舌”。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9卷:“我把你这枉口嚼舌的,不要慌!”
舌长事多 爱说长道短的人,容易惹事生非。告诫人说话要慎重。 谚语:舌长事多,夜长梦多。
徒废唇舌 徒:徒然,白白地。
白白耗费口舌,解决不了问题。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妙用岂是人人能够了解的,向他们辩白,也不过徒废唇舌,不如省些精神罢。”
长舌妇 好进谗言的妇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4卷:“文钱小隙造奇冤:‘都是你这小天杀的,不学好,引这长舌妇开口。”
饕口馋舌 比喻贪吃的人。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3回:“暖烘烘云蒸霞蔚而至;饕口馋舌,雄纠纠排山倒海而来。”
鼓舌扬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贫嘴薄舌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
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钉嘴铁舌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元・李寿卿《度柳翠》第四折:“法座下有甚么不能了达。钉嘴铁舌,铜头铁额,火眼金睛,都来问禅。”
舌战群儒 舌战:激烈辩论。
儒:儒生,旧指读书人。
原指与众多的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泛指与许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摩口膏舌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汉・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锦肠绣舌
张嘴结舌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害怕或惊愕。 茹志鹃《里程》:“三娘这阵连珠炮,说得老刘张嘴结舌,不知怎么辩白是好……”
咋舌不下 咋舌:咬舌或忍住不言。
形容不敢说话或说不出话来,极度悔恨或畏缩。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岂有知其无成,而但萎腲咋舌,叉手从族乎?”
摇吻鼓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摇唇鼓舌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
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唇焦舌敝 焦:干;敝:破。
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闭口藏舌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嘴快舌长 爱说长道短。 《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妇言不是花言巧语,嘴快舌长,须是不苟言,不苟笑,内言不出,外言不入,总说一句,便是‘贞静’两个字。”
摇首咋舌 咋:咬住。
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油嘴油舌 形容说话油滑轻浮。 《西游记》第三六回:“你这游方和尚,便是有些油嘴油舌的说话。”
老婆舌头 比喻善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那厮是能言巧辩之士,口里含着一堆的老婆舌头。”
甜嘴蜜舌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5回:“你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了,我都知道啊!”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舌的成语、带舌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