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置的成语
带置的四字成语(共找到76条成语)
|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 投闲置散 | 投、置:安放;闲、散:没有事干。 指安排在不重要的职位或没有安排工作。 |
唐・韩愈《进学解》:“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
| 不容置辩 | 置:安放。 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 |
| 头足倒置 | 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 |
| 毋庸置疑 | 毋庸:不必。 不必怀疑。 |
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
| 无庸置疑 |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
| 置锥之地 | 置:放。 锥:锥子。 插锥子的地方。形容极小的地方。亦作“立锥之地”。 |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
| 置酒高会 | 置:设,办。 举行盛大宴会。 |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 |
| 束置高阁 | 同“束之高阁”。 |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序》:“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 |
| 置身无地 | 没有地方安置自己。形容无地容身。也形容处境尴尬。 | |
| 置之不理 | 置:放。 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 |
清・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
| 置于死地 | 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 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 |
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
| 置若罔闻 |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 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
| 无庸置辩 |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用不着争辩。 | 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尊重民族形式并不是复古,那是无庸置辩的。” |
| 高自标置 |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 《晋书・刘惔传》:“温曰:‘第一复谁?’曰:‘故在我辈。’其高自标置如此。” |
| 高自位置 |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 |
| 置之高阁 | 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 |
《晋书・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
| 感喟不置 | 感喟:有所感触而叹息;置:放到一边。 指因深有感触而叹息不止。 |
|
| 赞叹不置 | 赞叹:称赞;置:停止。 不停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
清·王韬《淞隐漫录·鹃红女史》:“时虽隆冬,而花木绮馥,无异三春。生大奇之,赞叹不置。” |
| 一笑置之 | 笑了一笑就放在旁边了;表示不当一回事。 | 宋・陆游《书梦》诗:“一笑俱置之,浮生故多难。” |
| 轻重倒置 | 置:放;摆。 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摆颠倒了。 |
宋・刘安世《尽言集》:“轻重倒置,有害政体。” |
| 膜外概置 | ||
| 度外置之 | 参见[置之度外]。 | |
| 无置锥之地 | 锥:锥子。 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战国・赵・荀况《荀子・儒效》:“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
| 不容置疑 | 容:容许;疑:怀疑。 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正确和可靠。 |
宋・陆游《谓南文集》:“盖其灵响暴著,亦有不容置疑者矣。” |
| 措置失宜 | 措置:布置安排;宜:合适,适当。 安排处理事情不妥当。 |
|
| 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 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 置之不问 | 置:放着;之:代词。 放在那儿不管。 |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8回:“圣上置之不问。” |
| 置若勿闻 | ||
| 不容置喙 | 置:安放;喙:嘴。 不许在一旁插嘴。 |
孙力《都市风流》第20章:“他想推掉沈萍的邀请,但沈萍的口气不容置喙。” |
| 置之脑后 |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六回:“孔黄二人自问无愧,遂亦置之脑后。”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置的成语、带置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