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罪的成语
带罪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41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功首罪魁 | 魁:为首的。 功最高,罪最重。 |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罚不当罪 |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 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
先秦・荀况《荀子・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原心定罪 | 追究他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 | 《汉书・哀帝纪》:《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
受夹板罪 | 夹在中间受罪,两头不讨好。 |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 ||
公冶非罪 |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 春秋・孔子《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
罪逆不道 | ||
罪合万死 | 万死:死一万次。 形容罪恶极大。 |
《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
知我罪我 | 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 战国・孟子《孟子・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泥首谢罪 | 用泥涂首谢罪。表示自辱服罪。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引《中兴书》:导率子弟二十余人旦旦到公车,泥首庙罪。 |
恶稔罪盈 |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 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
縠觫伏罪 | 縠觫:害怕颤抖的样子。 十分害怕,浑身颤抖地表示认罪。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二回:二人一同入朝,公子宋随班行礼,全无縠觫伏罪之语。 |
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 王子:借指有权势的人;庶民:平民百姓。 有权势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众人都说哪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吧? |
发兵问罪 | ||
将功赎罪 | 将:用;拿;赎:抵尝;弥补。 拿功劳来抵偿罪过。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赏功罚罪 |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 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
非战之罪 | 罪:罪过。 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罪人不孥 | 孥:妻与子女的统称。 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
言者无罪 | 言者:说话的人。 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苦行赎罪 | 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 |
戴罪图功 | 戴罪:身负重责;图:谋取。 指有罪之人立功,争取减免罪行。 |
《明史・马芳传》:“帝令察广堪办贼,许戴罪图功,否即以赐剑从事。” |
不知者不罪 | 罪:责备,怪罪。 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
数罪并罚 | 对前犯数罪的犯人并合处罚。 | |
替罪羊 | 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 张平《抉择》:“你岂不是随时都会做替罪羊?” |
罪恶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 宋・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怀璧其罪 | 怀:怀藏。 身藏璧玉,因此获罪。原指财能致祸。后也比喻有才能而遭受忌妒和迫害。 |
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怀璧为罪 | 璧:宝玉。 身藏宝玉,因此获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
罪责难逃 | 因为犯罪,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是难以逃却的。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
故入人罪 |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 宋・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罪的成语、带罪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