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缺的成语
带缺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0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守残保缺 | ||
完美无缺 |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完美:完整;完善。 |
清・钱泳《履园丛话》:“小楷,微带行笔,共一百廿八行,前者十数行破裂者,而后幅完好无阙(缺)。” |
缺食无衣 | 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饥寒交迫的生活。 | 明・无名氏《贫富兴衰》第一折:“先主在独树楼桑受困危,织履编席,缺食无衣,到处寻觅,挽菜挑虀。” |
少一缺二 | ||
金瓯无缺 | 金瓯:盛酒器,比喻国土。 比喻国土完整。 |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但各州之地,俱半错卫屯,半沦苗孽,似非当时金瓯无缺矣。” |
少吃缺穿 | 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 马烽《吕梁英雄传》第五回:“因此一个人养活一个人,年年还是少吃缺穿。” |
缺三短四 |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 | |
缺月再圆 | 比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 明・无名氏《南牢记》第一折:“他既断弦再续,俺也缺月再圆。” |
缺衣少食 | 衣食不足。指贫穷。亦作“缺食无衣”。 | 明李贽《焚书・复李渐老书》:“即此衣食之赐,既深以为喜,则缺衣少食之烦恼不言而知也。” |
宁缺毋滥 | 宁:宁可;缺:缺少;毋:通“勿”;不要;滥:过多。 宁可空缺一些;也决不降低要求。也作“宁缺勿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回:“即令宁缺勿滥,这开封是一省首府,祥符是开封首县,却是断缺不得的。” |
断珪缺璧 | 见“断圭碎璧”。 | 清・叶廷琯《吹网录・二础云麾碑》:“余近得拓本,字虽漫漶,其存者尚有神采。断珪缺璧,弥见珍奇。” |
守缺抱残 | 亦作“守阙抱残”。守住残缺的东西不放。比喻泥古守旧,不思变革。 |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
抱残守缺 | 残:残缺;不完整。 缺:残破。 指舍不得扔下破旧东西。也作“保残守缺”。 |
东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
残缺不全 |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 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 |
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
缺一不可 | 少一样也不行。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林冲道:‘只今番克敌制胜,便见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
斧破斨缺 | 谓武器破损残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
《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优差美缺 | 美差肥缺,好的职位。 | |
书缺简脱 | 简:古代书写的竹、木简;脱:丢失。 指书简散佚残缺。 |
东汉・班固《汉书・楚元王传》:“礼坏乐崩,书缺简脱,朕甚闵焉。” |
少头缺尾 | 比喻事物残缺不全。 | |
破斧缺斨 |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
《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完整无缺 | 十分完整,没有残缺。 | 秦牧《土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中国整个版图,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一定要使它真正的完整无缺。” |
完好无缺 | 完:完整。 完完整整,没有欠缺。 |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难道在你们看来,一切这些反革命的东西,都是完好无缺,十全十美,惟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是‘破产’干净了的吗?” |
补残守缺 | 残:残缺,不完整;缺:残破。 舍不得扔下残缺陈旧的东西。形容思想保守。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至于国家大事,则幽冥莫知其原,然犹补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忘服义从善之公心。” |
少衣缺食 | 缺乏衣食。比喻贫困。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3回:“人都被拿去做工,荒功废业,家里一定弄得少衣缺食,这等苦恼。” |
缺吃短穿 | 指衣食困乏。同“缺吃少穿”。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三:“赤贫户缺吃短穿,多分粮食和衣裳,还得分劈硬实的牲口。” |
缺月重圆 | 比喻夫妻离散后又重新团圆。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三:两下相别,双双下舟。真个似缺月重圆,断弦再续,大喜不胜。 |
短斤缺两 | 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 |
兔缺乌沉 | 犹兔走乌飞。 | 唐・罗邺《冬日寄献庾员外》:“却思紫陌觥筹地,兔缺乌沉欲半年。” |
霹雳列缺 | 霹雳:炸雷,指突发的响雷;列缺:古时指天上的裂缝。 指雷鸣电闪。 |
《汉书・扬雄传上》:辟雳列缺,吐火施鞭。 |
书缺有间 | 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缺的成语、带缺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