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端的成语
带端的四字成语(共找到71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求端讯末 | 求寻求;讯:询问;端:开始;末:结果。 寻求事情的起源,询问事情的结果。形容办事态度十分严肃认真。 |
唐・韩愈《原道》: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
诡计多端 | 诡计:欺诈的计谋;端:事物的另一头;一方面。 狡诈的计谋是多方面的。形容坏主意很多。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7回:“绪曰:‘维诡计多端,诈取雍州。’” |
端端正正 | 形式上、结构上或安排上协调相称,正正规规。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3回:“李逵端端正正朝上拜了三拜,心中想道:‘阿也!少了一拜!’” |
简纲捷端 | 纲:纲要;端:头绪。 简化提纲,减少头绪。即省略。 |
|
千条万端 | 犹言千言万语。 | 《后汉书・吴汉传》:“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 |
巧捷万端 | 巧捷:机灵敏捷。 万端:变化极多。 机灵敏捷,变化多端。形容动作或思维机敏,变化极多。 |
|
两端首鼠 | 参见[首鼠两端]。 | |
变化万端 | 端:头绪。 形容变化多种多样。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5卷:“于天柱山得石室内《九丹金液经》,能变化万端,不可胜纪。” |
端木遗风 | ||
借事生端 | 以某事为借口而制造事端。 | 清・冯舒《上瞿知县卖荒揭》:不肖者则借事生端,望风寻趁。 |
连锅端 | 喻指完全除灭或尽数挪走。 | 陈忠实《白鹿原》第29章:“弟兄们下山后,连锅端进炮营不拆伴儿。” |
多端寡要 | 端:头绪;要:重要。 头绪太多,不得要领。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
千端万绪 | 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 《汉武帝内传》:“求道益命,千端万绪,皆须五帝六甲灵飞之术。” |
好为事端 | 喜欢惹事生非。 | 《晋书・文明王皇后传》:“会见则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
万绪千端 | 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
三国・魏 曹植《自诫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
鼻端生火 | 以之形容马行疾速。 | 语出《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 |
吕端大事不糊涂 | 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 元《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
循环无端 | ①往复回旋,没有终始。②形容反复进行,没完没了。 | 春秋・齐・孙武《孙子・势》:“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
诡变多端 | 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
宋・苏辙《论吕惠卿》:“怀张汤之辩诈,兼卢杞之奸凶,诡变多端。” |
首施两端 | 见“首鼠两端”。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虽首施两端,汉亦时收其用。” |
塞源端本 | ||
鬼计多端 | 谓狡诈的计策很多,坏主意多。 | 《三侠五义》第四十回:“暗含着恶态,叠暴着环睛,明露着鬼计多端。”鬼,一本作“诡”。 |
端倪可察 | 事情已经可以看出眉目来了。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反复始终,不知端倪。” |
荦荦大端 | 荦荦:清楚、分明的样子。 指主要的项目,明显的要点。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
显露端倪 | 端倪:线索,头绪。 已经看到了事情的头绪或线索。 |
|
无端生事 | 无端:没有理由。 无缘无故地捣乱闹事。 |
茅盾《林家铺子》:“自家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又没犯法,只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钱,难道好无端生事,自诈他不成。” |
感慨万端 | 感慨:因有所感触而慨叹;万端:极多而纷繁。 因深有感触而有许多慨叹。 |
季羡林《重返哥廷根》:“此情此景,人非木石,能不感慨万端吗?” |
千绪万端 | 犹千端万绪。 | 《晋书・陶侃传》:“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
借端生事 | 端:事端。 以某种事由为借口,制造纠纷,惹事生非。 |
清・陆陇其《三鱼堂外集・乡钓保甲示》:如有借端生事者,立拿重处。 |
千古笑端 | 千古:年代久远;笑端:笑柄。 长时期被人取笑的笑柄。 |
明・何良俊《世说新语补・识鉴》:中原常虎视于此,一旦真主出,江南弃甲不暇,吾不能为千古笑端。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端的成语、带端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