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神的成语

带神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6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鬼使神差 鬼神暗中支配着。比喻行动不由自主;事出意外。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也不是提鱼穿柳欢心大,也不是鬼使神差。”
六神不安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凡人卧,头边勿安放火炉,令人六神不安。”
神女生涯 生涯:生活。
指妓女生活。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王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
神竦心惕 肃敬貌。 明・张居正《荆门州题名记》:“乃使人斤斤焉神竦心惕,及过荆门,谒先生祠下,又低回久已不能去。”
神目如电 神的眼睛相闪电一样明亮。指天理昭彰,报应不爽。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小人没处申诉,天理昭彰,神目如电。”
肉跳神惊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装神做鬼 装扮鬼神。比喻故弄玄虚蒙骗人。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28回:“还说是看漏哩,装神做鬼的里应外合,还叫他舍仔张老实、李老实哩。”
神安气定 神:精神。
指内心十分安定。
金・王丹桂《洞仙歌・示门人》:“下虔心,苦志挫锐摧强;忘宠辱,自得神安气定。”
玄妙入神 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元・明善《张淳传》:“名贯京师,凡为调曲,尽声韵,玄妙入神,成一家艺。”
神彩飞扬 飞扬:精神焕发。
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曹禺《胆剑篇》第五幕:“夫差年已五旬以上,面染风霜,多了皱纹,但还是神彩飞扬。”
瞒神唬鬼 瞒:隐瞒实情。
又欺骗又暗中捣鬼。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二本第十出:“这厮瞒神唬鬼,钢筋铁骨,火眼金睛。”
妙算神机 形容智谋无穷,善于洞察形势,计策得当。 宋・赵佶《念奴娇》:“妙算神机,须信道,国手都无勍敌。”
神作祸作
神到之笔 犹言神来之笔。 清・龚炜《巢林笔谈续编・梅花主人传》:“沈启南先生为作《梅花主人图》,世称神到之笔,惜未及见。”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暢。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回:“人逢喜事精神爽,闷向心来瞌睡多。”
神领意得 形容领悟透彻。 《高坐别传》:“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
劳神苦形 神:精神;形:形体。
劳累形体,费尽精神。指用心用力,认真干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
心安神泰 泰:通畅,平安。
心神安宁,泰然自若。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神谋魔道 犹神差鬼使。 《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这位姑娘好容易才安顿了,他心里又神谋魔道的想起甚么来了?”
心动神驰 心神向往。形容思慕情深,难以自持。 明・陆采《怀香记・兰闺复命》:“自从窥见韩生之后,心动神驰,眠思梦想。”
活神活现 形容生动逼真,像真的一样。 杜鹏程《年轻的朋友・第一天》:“他把衣袖一挽,活神活现地比划着说,好像他真的在破坏铁路一样。”
神运鬼输 ①形容运输迅疾。②以喻偷漏。 宋・陆游《洞霄宫碑》:“一旦告成,金碧之丽光照林谷,钟磬之作声摩云霄,见者疑其天降地涌而神运鬼输也。”
神魂恍惚 神魂:精神,心绪;恍惚:神智不清。
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南朝・宋・鲍照《梦归乡诗》:“惊起空叹息,恍惚神魂飞。”宋・李昉《太平广记・器玩三》:仲躬神魂恍惚,若不支持。
神经过敏 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鲁迅《集外集・关于》:“倘仅有彼此神似之处,我以为那是因为同一厚书的译本,并不足异的,正不必如此神经过敏,只因‘疑心’而竟想入非非。”
神清气全 清:清越。
心神清越,元气充沛。
宋・洪迈《夷坚丙志・麻姑洞妇人》:“自是神清气全,老无疾病……寿过百岁,隆兴中乃卒。”
心旷神恬 同“心旷神怡”。 明・无名氏《三化邯郸》第二折:“这枕抱着呵,骨清毛爽;靠着呵,心旷神恬;枕着呵,梦断魂劳。”
心往神驰 谓一心向往。 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自公之丧,道路嗟咨。况于愚鄙,久辱公知;系官在朝,心往神驰,送不临冗,哭不望帷。”
神机莫测 机:心思;测:猜度。
神妙的计谋使人难以预料。
金・丘处机《汉宫春・苦志》词:“出入锐光八表,算神机莫测,天网难笼。”
召神弄鬼 召唤或迫使精灵或魔鬼等出现或服从自己。
神闲气静 见“神闲气定”。 《负曝闲谈》第27回:“也有在车厢里抽出书来看的,也有扯过马褥子来盖着睡觉的,无不神闲气静。”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神的成语、带神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