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矢的成语

带矢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矢志不屈 矢:通“誓”;屈:屈服。
立志决不屈服。
清・顾彩《髯樵传》:“义哉髯也,见义必为,矢志不屈,求之士人中,亦几几难之。”
矢力同心 齐心合力。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合的清方档案》:“方今人心趋共和,决无第二问题,不独东南十数省矢力同心,即西北各省闻亦均表同意。”
矢志捐躯 矢:通“誓”,发誓;捐躯:牺牲生命。
立志牺牲而不屈服。
《清史稿・尚可喜传》:“惟知矢志捐躯,保国岭南,以表臣始终之诚。”
刀折矢尽 折:断;矢:箭。
刀也断了,箭也用尽了。形容战斗到最后,无力再战了。
《后汉书・段颖传》: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 清・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中石没矢 中:射中;没:埋没。
箭射中顽石,被埋没在顽石之中。形容力大无比。
《汉书・李广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
无的放矢 的:靶心;矢:箭。
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清・梁启超《中日交涉汇评》:“如是,则吾本篇所论纯为无的放矢,直拉杂摧烧之可耳。”
洁清自矢 谓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清史稿・高宗纪》:“以李侍尧、国泰所办贡物过优,皆致罪戾,谕各督抚等惟当洁清自矢,毋专以进献为能。”
锦囊还矢 谓凯旋告捷。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盛以锦囊,……及凯旋而纳之。”
躬蹈矢石 谓将帅亲临前线,冒着敌人的箭矢礧石,不怕牺牲自己。 三国・魏・曹操《褒扬泰山太守吕虔令》:“卿在郡以来,擒奸讨暴,百姓获安,躬蹈矢石,年征辄克。”
众矢之的 许多箭射击的共同靶心(矢:箭;的:靶心)。
比喻大家攻击的目标。
清・谭嗣同《报贝元徽》:“今之原祸始音,必以合肥为众矢之的。”
矢死无贰 矢:通“誓”;贰:二心。
誓死不怀二心。
《明史・忠义传・琴彭》:“茶笼守彭被困孤城,矢死无贰。”
矢志不移 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邵氏矢志不摇。”
函矢相攻 指自相矛盾。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矢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三国・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矢心不二 矢:通“誓”;二:二心。
誓死不怀二心。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我待年之滕,例不登诸策简,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笔。”
矢下如雨 矢:箭。
箭像雨一样射下。
南朝・梁・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积弩乱发,矢下如雨。”
指矢天日 见“指天誓日”。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窦氏》:“女要誓;南指矢天日,以坚永约,女乃允之。”
矢口抵赖 一口咬定,死不承认。 叶兆言《花煞》第一卷第一章:“裕顺吓了一跳,连忙矢口抵赖,咬定绝无此事。”
有的放矢 的:靶子;矢:箭。
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宋・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扶弓注矢以从之。”
矢无虚发 矢:箭;虚:空。
箭射得准,每发必中。形容箭术高明。
南朝・梁・沈约《为皇太子谢赐御所射雉启》:“轻銮微动,密翳徐张,黄间所彀,矢无虚发。”
身当矢石 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晋书・王鉴传》:“昔汉高、光武二帝,征无远近,敌无大小,必手振金鼓,身当矢石,栉风沐雨,壶浆不赡,驰骛四方。”
矢志不摇 矢:通“誓”,发誓;摇:动摇。
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屡劝驾,而邵氏矢志不摇。”
猴子搏矢 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战国・宋・庄周《庄子・徐无鬼》:“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
矢口否认 一口咬定;坚决不承认。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6章:“他为着面子上光彩,矢口否认他的妹妹是‘如夫人’。”
矢在弦上,不得不发 矢:箭;弦:弓上用以法箭的牛筋绳子。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
晋・王沈《魏书》:“琳谢曰:‘矢在弦上,不得不发。’太祖爱其才,不咎。”
矢不虚发 矢:箭。
形容射箭本领极高。
《魏书・王传》:“车驾还,诏健殿后,蠕蠕万骑追之,健与数十骑击之,矢不虚发,所中皆应弦而毙。”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汉・贾谊《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永矢弗谖 决心永远牢记着。 《诗经・卫风・考盘》:“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丛矢之的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矢的成语、带矢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