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疑的成语
带疑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0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疑团满腹 |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 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
赏奇析疑 | 欣赏奇文而析其疑义。 | 晋・陶潜《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打破疑团 | 消除心中的疑虑。多形容人与人之间重新获得谅解。 | |
用人不疑 | 用:使用。 不疑:不怀疑。 谓用人应充分信任。 比喻采用人才做事,必须首先信任。 |
《金史》熙宗纪:“谚不云乎:疑人勿使人,使人勿疑。” |
乘疑可间 | 乘:趁;疑:猜疑;间:离间。 利用对方的猜疑,可以进行离间活动。 |
《投笔肤谈・达权》:“乘疑可间,乘劳可攻。” |
将信将疑 | 将:又;且。 有些相信;又有些怀疑。形容对事物的看法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其存其没,家莫闻之;人或有言,将信将疑。” |
疑云满腹 | 心中充满了疑惑。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五章:“那时我就怀疑:晚上行军,怎么可以打灯笼呢?自己疑云满腹,莫测玄奥。” |
满腹疑团 | 一肚子弄不清的疑问。指很多弄不清的问题。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7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归至怡红院中。” |
迟疑观望 | 谓犹豫等待,不作决定。 | 清・李渔《比目鱼・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该速速抽身,为什么还要迟疑观望?” |
以疑决疑 | 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 | 《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
罪疑从轻 | 疑:不能确定。 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 |
东汉・班固《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疑:不相信。 任用一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一个人,就不要任用他。 |
宋・陈亮《论开诚之道》:“臣愿陛下虚怀易盛,开心见诚,疑则勿用,用则勿疑。与其位,勿夺其职;任徽事,勿间以言。” |
阴疑阳战 | 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 | 《周易・坤》:“阴疑于阳必战。” |
信以传信,疑以传疑 | 信:确实;疑:难于确定。 确实可信的就按可信的传下去,不可信的就按不可信的传下去。指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问题。 |
西汉・司马迁《史记・三代世表》:“一言有父,一言无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 |
无可置疑 |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战国时某些地区已能制钢,无可置疑。” |
疑心生鬼 | 指无中生有地乱猜疑,导致自己吓唬自己。 | 宋・吕本中《师友杂志》:“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
狐疑不决 | 狐疑:狐性多疑;犹豫;决:决断。 像狐狸那样多疑虑而拿不定主意。比喻同事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 |
南朝・宋・班固《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
无庸置疑 | 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4章:“无庸置疑,处在他眼下的地位,这种被别人关怀所引起的美好情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
狐疑不断 | 狐疑:犹豫,狐性多疑。 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刘表传》:“表狐疑不断,乃遣嵩诣操,观望虚实。” |
半疑半信 | 有点怀疑,又有点相信。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 唐・元稹《古筑城曲》:“因兹请休和,虏往骑来过。半疑兼半信,筑城犹嵯峨。” |
众难群疑 |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 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
切鈇之疑 | 鈇:通“斧”。 比喻凭主观臆断而产生的疑心或成见。 |
宋・张守《再乞罢言职求外状》:身自贻于吏议,虽丹书幸免,宁无窃鈇之疑?而白简仍裁,终有吹齑之戒。 |
半信半疑 | 信:相信;疑:怀疑。 既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
罪疑惟轻 | 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 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 |
《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迟疑不断 | 犹言迟疑不决。 | 唐・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
援疑质理 | 援:引、提出;质:询问。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 |
无容置疑 | 不会错,毫无疑问。 | |
疑心生暗鬼 | 指因为多疑而产生各种幻觉和错误判断。 | 宋・吕本中《师友杂志》:“尝闻人说鬼怪者,以为必无此理,以为疑心生暗鬼,最是切要议论。” |
迟疑不定 | 犹言迟疑不决。 | 《易・蒙》“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唐・孔颖达疏:“师若迟疑不定,或再或三,是亵渎,渎则不告。” |
听微决疑 | 微:隐微。 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
《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疑的成语、带疑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