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疑的成语

带疑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满腹狐疑 一肚子的疑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公子听如此说,便不好问,只是未免满腹狐疑。”
疑神疑鬼 形容神经过敏;总是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 明・徐光启《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盖妄信流传谓戾气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
设疑破敌 设:设置;破:攻下。
设置疑兵,迷惑敌人,寻机攻击。
持疑不决 疑:疑虑。
心怀疑虑,迟迟不能决定。
《周书・薛善传》:“而崇礼犹持疑不决。”
质疑辨惑 谓提出疑问,请人解答并加以研究、辨析。 明・朱衡《道南源委》卷三:“[张彦清]初从朱子游,得其大旨,后与李公吕质疑辨惑,造谐益深。”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为政之日,自信而不疑。”
毋庸置疑 毋庸:不必。
不必怀疑。
柯岗《逐鹿中原》第七章:“胜利仍操我手,这是毋庸置疑的。”
狐疑不定 狐疑:犹豫,狐性多疑。
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臣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行迹可疑 行迹:行动的踪迹;可疑:值得怀疑。
举动和神色值得怀疑。
迟疑顾望 犹言迟疑观望。 唐・刘餗《惰唐嘉话》卷中:“[李勣]今若即发者,我死后可亲任之,如迟疑顾望,便当杀之。”
切鈇之疑 鈇:通“斧”。
比喻凭主观臆断而产生的疑心或成见。
宋・张守《再乞罢言职求外状》:身自贻于吏议,虽丹书幸免,宁无窃鈇之疑?而白简仍裁,终有吹齑之戒。
疑团满腹 疑团:许多弄不清的问题。
形容心里充满了疑问。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七回:“弄得宝玉满肚疑团,没精打采地,归至怡红院中。”
疑事无功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战国・卫・商鞅《商君书・更法》:“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疑惑不解 心中怀疑,不明白。 顾寄南《黄桥烧饼》:“他疑惑不解。陈毅同志告诉他,这是准备给俘虏吃的。”
狼顾狐疑 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半信半疑 信:相信;疑:怀疑。
既有些相信;又有点怀疑。对真假不能肯定。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36卷:“若他们听过了,半信半疑,若存若亡,安得不惰?”
形迹可疑 举止和神情很值得怀疑。形迹:举动和神色;可疑:值得怀疑。
清・孔尚任《桃花扇》:“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
疑信参半 怀疑相信各占一半。 宋・魏了翁《江陵别安抚书》:“少之时,有言人之簠簋不饰者,辄咎其诬人;迨稍涉世,疑信参半,今则信其有是人也。”
恫疑虚喝 虚张声势,恐吓威胁。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是故洞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
犹豫狐疑 犹豫:迟疑不定;狐疑:狐狸多疑,因指犹疑不决。
迟疑不决。
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迟疑未决 形容拿不定主意。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传》:“昭度迟疑未决,建遣军士擒昭度亲吏于军门,脔而食之。
疑鬼疑神 怀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乱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见鬼”。②形容事物神秘离奇,令人难以捉摸。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
众难群疑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 三国・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
听微决疑 微:隐微。
注意细微的情节,解决疑难的问题。形容思想缜密,善于通过听察解决疑难。
《鹖冠子・天则》:“圣王者有听微决疑之道,能屏谗权实。”
迟疑不断 犹言迟疑不决。 唐・韩愈《沦淮西事宜状》:“迟疑不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
毫无疑问 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狐疑未决 狐疑:犹豫,狐性多疑。
传说狐狸多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下来。
《剪灯余话・贾云华还魂记》:“过横楼西,适有两巷相联,莫知何者可达,狐疑未决。”
乘疑可间 乘:趁;疑:猜疑;间:离间。
利用对方的猜疑,可以进行离间活动。
《投笔肤谈・达权》:“乘疑可间,乘劳可攻。”
迟疑不决 犹豫疑惑,不能决定。 唐・魏征《隋书・段文振传》:“迟疑不决,非上策也。”
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质:询问。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形容虚心请教,认真求学。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听。”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疑的成语、带疑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