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畏的成语
带畏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7条成语)
|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 畏难苟安 | 苟:苟且。 害怕困难,苟且偷安。  | 
            《清史稿・食货志》:“大学士倭仁疏陈黑地升科,州县畏难苟安,请申明赏罚。” | 
| 初生之犊不畏虎 | 比喻阅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说敢干,无所畏惧。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四章:“刚吃过早饭,人马全都汇齐,有些人震于闯王和李过的威名,不免惊惶,但有些人好像初生之犊不畏虎,磨拳擦掌地等待厮杀。” | 
| 畏影而走 |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消畏影而走乎曰中者也。” | 
| 畏罪自杀 | ||
| 畏天悯人 | 畏:敬畏。 敬畏天命,怜悯世人的困苦。  | 
            隋・王通《中说・周公》:“易之忧患,业业焉,孜孜焉,其畏天悯人,思及时而动乎?” | 
|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 畏:佩服,敬畏;勿:不要;休:赞美。 虽然受到尊敬,但不要自认为可尊敬,虽受到称许,但不要认为可赞美。  | 
            《尚书・吕刑》: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 | 
| 畏天知命 | 畏:敬服;天:上天;命:命运。 指顺从天意,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 | 
| 忧谗畏讥 | 担忧被谗言中伤。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 
| 畏而爱之 | 畏:惧怕。 指又怕又爱。  |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 
| 讳兵畏刑 | 谓慎于用兵和用刑。 | 宋・张耒《大礼庆成赋》:“讳兵畏刑,后货食兮。政有损易,兹不易兮。” | 
| 畏刀避箭 | 畏:害怕,畏惧。 比喻遇战事退缩不前。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我养军千日,用军一时。空有满朝文武,那一个与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 
| 畏罪潜逃 | 潜:暗中。 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 
| 民不畏威 | 畏:害怕;威:威胁。 人民不害怕威胁。形容人民的大无畏气概。  | 
            《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 
| 望而生畏 | 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 
            春秋・孔子《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 令人生畏 | 使人害怕、胆怯。 | |
| 不畏强御 | 畏:畏惧、惧怕;强御:有权势的人。 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 | 
| 畏影恶迹 | 比喻为人愚蠢,不明事理。 | 战国・庄子《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 
| 势焰可畏 | 势:权势;焰:气焰;畏:畏惧。 权势和气焰很盛,让人望而生畏。形容权贵气焰嚣张,仗势作恶,使人畏惧。  |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一:时,秦会之当国,数以言罪人,势焰可畏。 | 
| 怀德畏威 | 畏:害怕,恐惧。 对君王或上司既感怀恩德又畏惧其威严。  | 
            《北齐书・文宣帝纪》:“怀德畏威,向风清顺。” | 
| 视如畏途 | 畏途:可怕的道路。 看成可怕的、危险的道路。也比喻看成困难的、可怕的事情。  | 
            战国・庄子《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 | 
| 畏畏缩缩 | ||
| 无所畏忌 | 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 汉・班固《汉书・王尊传》:“专权擅势,大作威福,纵姿不制,无所畏忌,为海内患害。” | 
| 畏敌如虎 |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 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 
| 惟施是畏 | 施:通“迤”、“迆”,斜行,这里指斜路。 最怕的是走斜路。  | 
            《老子》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惟施是畏。 | 
| 畏刀避剑 | 指贪生怕死。 | 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都是些畏刀避剑的,恁不去出力。 | 
| 畏死贪生 | 畏:害怕。 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 
            明・陆采《明珠记・吐衷》:“古人然诺处,重丘山,我怎肯畏死贪生不向前。” | 
| 畏口慎事 | 慎:谨慎。 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 
            宋・苏轼《答吴子野书》:“近日始畏口慎事,虽已迟,犹胜不悛也。” | 
| 严师畏友 | 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 严厉的师父,令人敬畏的好友。  | 
            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 
| 畏葸退缩 | 葸:害怕。 因为胆怯而后退。  | 
            宋・魏泰《东轩笔录》:唐介始弹张尧佐,谏官皆上疏,及弹文彦博,则吴奎畏葸不前,当时谓拽动阵前。 | 
| 畏强凌弱 | 畏:害怕;凌:欺侮。 形容欺软怕硬。  | 
            宋・苏辙《再乞罪吕惠卿状》:今中外士大夫见惠卿独得不诛,皆谓言事之官有畏强凌弱之心,执政大臣有吐刚茹柔之意。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畏的成语、带畏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