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璞的成语

带璞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太璞不完 太璞:未治之玉。
璞经过加工,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出来作官,就丧失了纯洁。
《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归真反璞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归真返璞 真:本真;璞:未加工的玉。
指去掉外饰,恢复其自然原始的面貌。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也。”
浑金璞玉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南朝・梁・梁元帝《为东宫荐石门侯启》:“点漆凝脂,事逾卫玠;浑金璞玉,才匹山涛。”
反璞归真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以鼠为璞 璞:未经雕琢的玉。
把死老鼠当成是未经雕琢的玉。比喻以假充真,名不符实的人或事物。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周人怀朴过郑贾曰:‘欲买朴乎?’郑贾曰:‘欲之。’出其朴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采光剖璞 光:光辉;璞:玉石毛料。
比喻挑选人才。
汉・荀爽《与郭叔都书》:“盐车之骥,自非伯乐,无以显名,采光剖璞,以独见宝,实为足下利之。”
无名之璞 见“无名之朴”。 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璞金浑玉 未琢的玉和未炼的金。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返璞归真 同“返朴归真”。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披沙剖璞 披:分开。
剖:剖开。
璞:含有玉的石头。
从沙粒中区分出金子,从石头里剖出美玉。比喻从许许多多人中间识别、挑选出所用的人才。
唐・刘禹锡《唐尚书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铭序》:“一入中禁考策词,三在天官第章句,披沙剖璞,由我而显者落落然居多。”
璞玉浑金 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璞的成语、带璞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