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物的成语

带物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5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物不平则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
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九流人物 指社会上的各种人物。 唐・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
物各有主 主;主人。世间万物各有其所属。 宋・苏轼《赤壁赋》:“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时谈物议 时谈:时人的谈论;物议:众人的非议。
指众人的议论。
唐・刘子玄《论史上帝至忠书》:“凡此不可,其流实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而时谈物议焉得笑仆编次无闻者哉?”
牵物引类 谓援引同类事物作比喻。 晋・康法邃《譬喻经>序》:“《譬喻经》者,皆是如来,随时方便,四说之辞,敷演弘毅,训诱之要,牵物引类,转相证据。”
冷血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比喻缺乏感情、对人对事冷漠的人。 钱钟书《围城》:“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
天灾物怪 灾:灾祸。
天地间所发生的灾害和变异。
《明史・王家屏传》:“天灾物怪,罔彻宸聪,国计民生,莫关圣虑。”
体物入微
萧然物外 物外:自身以外的一切。
形容极为超脱,不为俗情杂务所烦扰。
《清朝野史大观》卷九:“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周知万物 周,完全。全句是说完全通晓万物的一切变化。 易经系辞上:“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
探囊取物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
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煜》:“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尔。”
万物并作 一切事物一齐生长、发展。 《老子》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物极必返 见“物极必反”。 宋・朱熹《近思录・道体》:“《复卦》言七日来复,其间之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是。”
逐物不还 谓沉湎于世俗。语本《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
”。
语出《庄子・天下》:“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之十八:“流代难寤,逐物不还。至人远鉴,归之自然。”
一物降一物 指有一种事物,就会有另一种事物来制服它。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违了旨意?”
不轨不物 轨:轨道,引申为法规;物:典章文物。
超出常规和不合乎法则。
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推诚接物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 《晋书・刘元海载记》:“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
矫情镇物 比喻故作镇静,使人无法猜度。 《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
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柴天改物 指改朝换代。改物,改变前朝的文物制度。 《宋书・武帝纪赞》:“至于钟石变声,柴天改物,民已去晋,异于延康之初,功实静乱,又殊感熙之末。”
慎于接物 慎:谨慎;物:别人,众人。
在待人接物时小心谨慎。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节,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随物赋形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物阜民安 阜:丰富。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物阜民丰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
睹物怀人 睹:看见;怀:想念。
看见死去或离去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形容深切的怀念。
明・汤显祖《还魂记・忆女》:“睹物怀人,人去物华销尽,道的个仙果难成、名花易殒。”
囊中取物 囊:口袋。
从口袋中取东西。比喻办事毫不费力就可以办到。
《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二擒孟获》:“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民康物阜 人民平安,物产丰富。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吏治下》:“可见当时君明臣良,民康物阜,致治之隆非无故也。”
万物之宜 宜:应该,应当。
指万物的事理。
《列子・天瑞》:万物之宜,非柔则刚。
招致物议 物议,世人的议论。指引起众人的议论。 荀子君道篇:“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县,同“悬”字。北史齐高祖纪:“杜绝物议。”
胸无宿物 宿:过夜。
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物的成语、带物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