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焦的成语

带焦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面额焦烂 因受炮烙之刑或烧伤,脸颊和额头被烧得焦糊的样子。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
焦唇干肺 谓忧心如焚,肺为之枯干。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顺民》:“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皮焦肉烂
唇焦舌敝 焦:干;敝:破。
嘴唇干,舌头破。形容说话太多,费尽唇舌。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乾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劳心焦思 费尽心机,苦思焦虑。 西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心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烂额焦头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样子。 宋・李纲《谢移沣州居住表》:“进不量其浅薄,退遂致于烂额焦头。”
漏瓮沃焦釜 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烧焦的锅里。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救赵之务,宜若奉瓮沃焦釜也。”
枯脑焦心 谓竭尽心力。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云南杂志>》:“是留东同人枯脑焦心日夜经营者也。”
焦思苦虑 着急忧虑,苦心思考。 邹韬奋《经历》:“我这时的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绥远的被侵略,每日所焦思苦虑的只是这个问题。”
近火先焦 比喻跟祸事最接近的人首先遭殃。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9回:“常言道:‘近火先焦’。伯伯便替我们吃官司坐牢,那时又没人送饭来救你。”
黄天焦日 犹大天白日。指白天。 周立波《山乡巨变》下一:“如今的时新,黄天焦日,男的女的在一起,嘻嘻哈哈,像个什么?”
心焦如焚 心里焦躁,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焦灼难忍。 叶圣陶《线下・游泳》:“田先生本已心焦如焚,听见了这些话,也不问是谁,严正地呵斥道:‘人家危险的时候,你们还说这样的冷话!’”
苦身焦思 焦:焦急。
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焦心热中 费尽心思,万分忧虑。
头焦额烂 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尺牍新抄》第七卷:“非苦非甜,人之头焦额烂,脱之无奈丝牵。”
舌敝唇焦 敝:破;焦:干。
舌头破烂;嘴唇干焦。形容说话很多;费尽口舌。
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焦唇干舌,苦身劳力,上事群臣,下养百姓。”
舌干唇焦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焦头烂额 头部和额部被烧焦、灼烂。比喻受到严重打击而惨败。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非常狼狈窘迫。 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令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心焦火燎 心里急得像火烧着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她摸黑坐着,心焦火燎地等着邻家的闺女从夜校回来帮她收拾。”
宵旰焦劳 形容勤于政事。同“宵旰忧劳”。 《明史・章懋传》:“此下陛下宵旰焦劳,两宫母后同忧天下之日。”
神焦鬼烂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 清・魏源《圣武记》第七卷:“皆伐山通道,穷搜窟宅,神焦鬼烂。”
唇焦口燥 焦:干。
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焦眉愁眼 形容忧虑愁苦的表情。 艾芜《山峡中》:“野猫子作出焦眉愁眼的样子,一面就摸着她的足,叹气。”
焦唇敝舌 谓费尽口舌。 明・吕坤《呻吟语》第二卷:“不然,终日三五聚谈,焦唇敝舌,成得甚事?”
焦沙烂石 将沙烧焦,石烧烂。形容天气非常酷热。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为寒则疑冰裂地,为热则焦沙烂石。”
唇焦舌干 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日夜焦唇干舌,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焦唇干舌 见“焦唇干舌”。 《孔子家语・屈节》:“孤尝不料力而兴吴难,受困会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徒欲与吴王接踵而死。”
管秃唇焦 管:笔管,指笔;焦:干燥。
笔写秃,嘴唇说干。比喻办事交涉很费力。
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外部以咨商藩部为辞,藩部以官民不便为说,虽管秃唇焦,而终无如彼何。”
焦熬投石 拿非常脆的东西去碰石头。比喻事情一定失败。 荀况《荀子・议兵》:“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苦心焦虑 形容用尽心思,想方设法。 欧阳山《三家巷》:“经过三番五次的苦心焦虑,仍然找不到完全满意的解决途径。”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焦的成语、带焦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