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热的成语

带热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攀炎附热 犹言趋炎附势。
热可炙手 火热可以灼手。比喻权势显赫。 唐・郑棨《开天传信记》:“安乐公主,上之季妹也。附会韦氏,热可炙手,道路惧焉。”
冷敲热骂
趋炎附热 趋:奔走;热:比喻权势。
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元《宋史・李垂传》:“今已老大,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
热心苦口 形容热心恳切地再三劝告。
火热水深 ①犹水深火热。比喻十分困苦的处境。②形容严酷;厉害。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十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热热闹闹 景象纷繁盛大,气氛活跃。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5回:“热热闹闹采莲船,撒科打诨。”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
指待人真诚、热情。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热肠古道,我们是一向钦佩的。”
冷嘲热讽 冷嘲:冷言冷语;尖刁刻薄的风凉话;热讽:辛辣难忍的讽刺语。
用尖锐、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热门货 指好销的货。 刘斯奋《白门柳・夕阳芳草》第二章:“过去很少出售的大麦、荞麦,现在忽然成了热门货,五千钱一石,仍然供不应求。”
眼饧耳热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知疼着热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7卷:“亲生的,正在乎知疼着热,才是儿子。”
忽冷忽热 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是要用理智,要冷静的,而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于是忽冷忽热,弄得头昏。”
面红耳热 见“面红耳赤”。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热熬翻饼 比喻事情极容易做到。 《唐宋遗史》:“取幽蓟如热熬翻饼尔。”
脸红耳热 见“脸红耳赤”。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1回:“听得老太太说完了,越觉得脸红耳热,连忙跪下道:‘老太太息怒。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惹出老太太气来。’”
打铁趁热 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加速进行。 张恨水《夜深沉》第22回:“我粗人只望说粗话,有道是打铁趁热。”
热炒热卖 比喻用刚刚学到的东西去教人。
腹热心煎 形容心中焦急。
一腔热血 腔:身体中空的部分。
全身的热血,指生命。
明・吾丘瑞《运甓记・问卜决疑》:“胡骑猖狂,中原无主,一腔热血,无以自效。”
热肠冷面 热心肠,冷面孔。形容内心热情,表情却冷漠。
不冷不热 指温度不高不低,冷热适中。亦比喻对人态度一般。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五回:“便见他一只手高高儿的举了一碗熬得透、得到不冷不热、温凉适中、可口儿的普洱茶来。”巴金《寒夜》三:“这一天是这个山城里少有的不冷不热的好天。”
腹热肠荒 见“腹热肠慌”。
满腔热情
冷讥热嘲 冷:不热情;讥:讥讽;嘲:嘲笑。
尖锐、辛辣的嘲笑和讥讽。
清・袁枚《随园三十二种・牍外余言》:“人人知之,皆有不平之意。故晋大夫七嘴八舌,冷讥热讽。”
水火深热
剃头担子一头热 清末常见剃头师傅挑担外出,为人理发。担子一头放置板凳工具,一头放置炉火热水。是歇后语,表示自己想得热切,可是对方却冷淡无意。与“一厢情愿”义同。 老残游记二集第三回:“人家假爱你,你真爱人家,不跟了天津的话,剃头挑子一头想吗?”
热唱冷嘲
热地蚰蜒 蚰蜒:与蜈蚣同类的动物,体略小,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比喻惶急不安。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唬的我似没头鹅热地上蚰蜒。
肠慌腹热 形容焦急、慌乱。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魄散魂消,肠慌腹热,手脚獐狂去不迭。”元・郑廷玉《冤家债主》第二折:请法师唤太医疾快走,将俺养家儿搭救,则教我肠慌腹热。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热的成语、带热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