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烟的成语

带烟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1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坚卧烟霞 卧:躺下;烟霞:指山林间的烟云。
形容隐士的悠闲生活。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小弟坚卧烟霞,静听好音。”
雨愁烟恨 烟雨所引起的人的惆怅哀愁。 宋・史达祖《隔浦莲・荷花》词:“西湖游子,惯识雨愁烟恨。只恐吴娃暗折赠。耿耿。柔丝容易萦损。”
枪烟砲雨 形容激烈的争战。
狼烟大话 漫无边际的吹牛话。 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千里无烟 谓广大地区粮尽炊断。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
扼襟控烟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
抓住胸部,控制咽喉。比喻控制要害的地方。
宋・周邦彦《汴都赋》:扼襟控咽,屏藩表里,名城池为金汤,役诸侯为奴隶。
烟霞沉痼 烟霞:指山水;痼: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
指爱好山水成癖。
《旧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雾锁烟迷 谓为云雾所掩蔽。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荡洪波不分一个天地,望前程尚隔雾锁烟迷。”
七孔生烟 同“七窍生烟”。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袁太守竟教训起他来,气得七孔生烟,双眉倒竖。”
匝地烟尘 匝地:遍地;烟尘: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
到处都能看到烽烟和战场上扬起的尘土。形容兵荒马乱的混乱景象。
清・孔尚任《桃花扇・投辕》:从此谈今论古日倾倒,风雨开怀抱。你那苏张舌辩高,我的巧射惊羿奡,只愁那匝地烟尘何日扫。
烟飞星散 形容离散。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有一等做举人、秀才的,呼朋引类,把持官府,起灭词讼,每有将良善人家拆得烟飞星散的,难道不是大盗?”
人烟凑集 人烟:指人家、住户。
指居民密集。
明・范受益《寻亲记・托梦》:“连日在途,人烟凑集,不敢下手。”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吕氏春秋・不屈》:“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落纸云烟 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雨笠烟蓑 同“雨蓑烟笠”。 宋・刘过《沁园春・咏别》词:“念丹霞秋冷,风巾雾屦,五湖春暖,雨笠烟蓑。”
烟波浩淼 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浩淼:水面辽阔。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唐・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烟波浩淼鱼鸟情,东去三千三百里。
烟霏露结 烟雾迷蒙集结的样子。 《晋书・王羲之传》: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灿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烟火邻居 贴邻;近邻。
云烟过眼 比喻事物转眼即逝。 宋・戴复古《再赋惜别呈李实夫运使》:“云烟过眼时时变,草树惊秋夜夜疏。”
一溜烟 形容跑得很快。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五回:“那些亲友听见,就一溜烟如飞的出去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说罢了这一句,便一溜烟外面去了。”
人烟浩穰 指某地方人口很多。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市井》:“官巷口、棚心、众安桥,食物店铺,人烟浩穰。”
烟火连天
烟幕弹 能发出带色浓烟的装置。比喻迷惑人的手段。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日本外交家的漂亮词句,都不过是掩盖其战争准备的烟幕弹。”
灰烟瘴气 喻污浊。 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近处买不到一种北京或上海的新的出版物,所以有时也觉得枯寂一些,但也看不见灰烟瘴气的《现代评论》。”
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三尸:道家认为人体内有作崇的神,叫“三尸”或“三尸神”;七窍: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八回:太师闻报,破了两阵,只急得三尸神暴跳,七窍内生烟。
不食烟火 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炼主张绝粒却谷,不吃世间烟火物。②指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凡俗。 《终有报》第一回:“人都道他不食烟火,体气欲仙。”
露红烟紫 形容花木的色彩鲜艳。 宋・曾巩《芍药厅》诗:“小碧阑于四月天,露红烟紫不胜妍。”
过眼云烟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 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渺无人烟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清・魏子安《花月痕》第47回:“不上一月,将淮北千里,扫荡个渺无人烟。”
痼疾烟霞 痼疾:久治不愈的病,比喻积久成习,不易改变的嗜好、习惯;烟霞:指山水。
指爱好山水成癖。
《旧唐书・田游岩传》:臣所谓泉石膏肓,烟霞痼疾,既逢圣代,幸得逍遥。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烟的成语、带烟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