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火的成语

带火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3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旧唐书・忠义传・王义方》:“本欲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然后庶绩咸熙,风雨交泰。”
泼油救火 救火时用油浇洒。比喻事情处理不得法,反而使事态更严重。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
忿火中烧 犹言怒火中烧。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甲词益狎逼。张忿火中烧,反刀直出,剁甲中颅。”
挑灯拨火 搬弄是非。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登:加上;衽席:床席。
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章炳麟《致南京参议会论建都书》:“国维四固,安于泰山,出于水火而登之衽席,则其幸耳。”
真金不怕火来烧 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郭沫若《相见以诚》:“有诚便能有勇,所谓‘真金不怕火来烧’。”
了如观火 了:明白。
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邹鲁《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内来函,读之必了如观火,从此兄等之出而说人,必更有把握矣。”
香火因缘 香火: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
香和灯火都是供佛的,因此佛教称彼此意志相投为“香火因缘”。指彼此契合。
《北史・陆法和传》:“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岂规王位?但于空王佛所,与主上有香火因缘,且主上应有报至,故救援耳。”
水火不投 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相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汉・王符《潜夫论・慎微》:且夫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原,不得并盛。
传风扇火 犹扇风点火。比喻鼓动别人做某种事。多用于贬义。 康濯《春种秋收・故事》:“这么传风扇火,直扇得玉翠她爹都受了传染——天天替女儿着急,时时埋怨女儿眼皮太高。”
惊风扯火 形容大惊小怪,自相惊扰。 沙汀《在祠堂里》:“总是惊风扯火的!请问,搜查也搜查了,他还会把那个抓起来去枪毙么?不会的。”
黑灯瞎火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呵,你这个时候,走什么,黑灯瞎火的。”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红楼梦》第二五回:“此时贾赦、贾政又恐哭坏了贾母,日夜熬油费火,闹得上下不安。”
刀耕火耨 耨:除草。
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
水火无情 指水灾和火灾凶猛可怕。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俺城中把金鼓鸣,正是外合里应,教智伯才知水火无情。”
抱薪救火 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消除灾害;结果不但没有消除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也作“负(背)薪救火”。
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三》:“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火不灭。”
拔诸水火,登于衽席 拔:拉出;诸:同“之于”;登:加上;衽席:床席。
把人从水火中拉出来放到床上。比喻解救危难中的人们。
明・宋濂《阅江楼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
抱火寝薪 抱火:捧着火种;寝薪:睡在柴草堆上。
比喻危机潜伏,人安于险境而不自知。也比喻危机即将出现。
汉・贾谊《上陈政事疏》:“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
探汤蹈火 犹言赴汤蹈火。喻不怕任何艰险。 清・孔尚任《桃花扇・会狱》:“宁南兵变,料无人能将檄传;探汤蹈火咱情愿,也只为文士遭谴。”
若张火伞 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
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向火乞儿 向火:烤火;乞儿:乞丐。
近火取暖的气丐。比喻趋炎附势的人。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向火乞儿》:“今时之朝彦皆是向火乞儿,一旦火尽灰冷,暖气何在?”
石火风灯 见“石火风烛”。 《万善同归集》卷五:“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
赴汤跳火 赴:去,走向;汤:开水。
沸水敢蹚,烈火敢跳。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8回:“小夫人说那里话!若肯在老爷前,抬举小人一二,便消受不了。虽赴汤跳火,敢说不去?”
蹈汤赴火 比喻不避艰险。 唐・赵元一《奉天录》卷三:“且须散金帛,犒师旅,使闻鼓而蹈汤赴火,闻金而星布云合。”
电火行空 闪电行于天空。比喻极其迅速。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披麻救火 披着麻去救火。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蒯彻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
风风火火 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 徐光耀《平原烈火》:“忽然老曹一头撞进来,忽闪忽闪眨着两只眼,风风火火地连叫:‘大队长,大队长!’”
万家灯火 千家万户的灯光。形容城镇灯光四处闪烁的夜景。 唐・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赴火蹈刃 赴:前往;蹈:踩踏。
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
西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水火不兼容 容:容纳。
比喻二者对立,绝不兼容。
《周易・说卦》:“故水火不相逮。”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火的成语、带火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