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火的成语

带火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3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黑灯瞎火 形容黑暗没有灯光。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呵,你这个时候,走什么,黑灯瞎火的。”
烽火四起 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钻火得冰 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法苑珠林》第69卷:“窃闻声调响顺,形直影端,未见钻火得冰,种豆得麦。”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指反动统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受到限制。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远水不救近火 比喻在遥远的地方或较长的时间以后;虽然能找到解救的办法;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难。 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电火行空 闪电行于天空。比喻极其迅速。 郭沫若《洪波曲》第15章:“他思考事物的周密有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有如电火行空。”
薪尽火传 薪:柴。
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
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判若水火 判:区别。
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憋气窝火 憋:闷在心里。
压住性子,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
投膏止火 用油去浇灭火,火反而烧得更旺。比喻举措失当,适得其反。 《新五代史・唐书・安重海》:“四方骚然,师旅并兴,如投膏止火,适足速之。”
束蕴乞火 同“束缊请火”。 东汉・班固《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蕴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存相感,事有适可。”
如蹈汤火 蹈:踩;汤:滚水。
如同在滚水、烈火中行走一样。比喻处境艰险。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一:“命入朝廷,如赴汤火。”
火得薪而炽 火上加木柴,则火烧得更猛烈。比喻处在优越的情势或地位。 新唐书元稹传:“鱼得水而游,鸟乘风而翔,火得薪而炽。”
悬河泻火 见“悬河注火”。 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二章第二节:“扫荡无余,犹悬河以泻火。”
石火风灯 见“石火风烛”。 《万善同归集》卷五:“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
连天烽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
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汉・蔡邕《蔡中郎集・外纪上・汉书十志疏》:“其时鲜卑连犯云中五原,一月之中烽火不绝,埃尘连天。”
束缊乞火 束缊:束一扎可烧的大麻为火把;乞火:借火。
搓麻为引火绳,向邻家讨火。比喻求助于人。也比喻为人排难解纷。
《汉书・蒯通传》: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
星桥火树 火树:火红的树。
形容灿烂绚丽的焰火或灯火。
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远水难救近火 比喻缓慢的救助不能解决眼前的急难。 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九回:“只是远水难救近火,可惜这间兴处店面没有货卖。”
烈火真金 烈火:熊熊大火;猛烈的火。
真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比喻英雄本色不变;也作“烈火见真金”。
烟火之警 烟火:烽火。
烽火的警报。指发生战事。
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北边自宣帝以来,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
负薪救火 背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韩非《韩非子・有度》:“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水火不避 谓不避艰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若有驱使,奋勇直前,水火不避。”
煽风点火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风点火。”
炮火连天 炮火:战场上发射出的炮弹在爆炸后产生的火焰;连天:连接着天空。
形容枪炮声、光焰等与天空相接;战争十分激烈。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不过演放两三响已经就这样了,何况炮火连天,亲临大敌呢,自然也要逃走了。”
真金不怕火炼 比喻正直勇敢的人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 浩然《艳阳天》第115章:“乌云遮不住太阳,真金不怕火炼,东山坞永远会是太阳当空。”
火烛小心 火烛:泛指能起火的东西。
原指谨防失火。亦泛指处事小心谨慎。
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你点火把送贾老爷回府,你就家去罢。家中门户火烛小心。”
寒附火者 因为寒冷而靠着火取暖的人。
火上弄冰 比喻一下子消失净尽。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5回:“泼魔苦苦用心拿我,诚所谓水中捞月;老孙若要擒你,就好似火上弄冰。”
火眼金睛 睛:眼珠。
原指《西游记》中孙悟空能识别妖魔鬼怪的眼睛。后比喻眼光十分犀利;能识别真伪。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0回:“我老孙火眼金睛,认得好歹。”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火的成语、带火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