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毫的成语

带毫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秋毫无取
毫无二致 二致:两样。
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
郭沫若《断断集・屈原时代》:“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毫无二致。”
毫无疑问 不存在问题,十分肯定。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毫无疑问,他们的这种威信、影响和经验乃是党、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
不爽毫发 没有一点差错。 《明史・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不失毫厘 失:差。
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
不差一毫一厘米。
先秦・荀况《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
毫发不爽 毫发:细发和头发;爽:差错。
形容一丝一毫都不差。也作“毫厘不爽”。
明・李贽《观音问・答自信》:“悭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分厘不差,毫发不爽。”
分毫不取 见“分文不取”。
白毫之赐 白毫:佛家称如来的32相之一。
指供养僧徒之物。
《佛藏经・了戒品》:“随顺法行,于白毫相百千亿分,不尽其一。”
剖析毫厘 剖析,分析。毫厘,比喻极细微的差距或非常少的数量。形容对极细微的事物能加以分析辨别。与“剖析微芒”义同。 文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擘,剖。
挥毫落纸 毫:毛笔。
指写字或作画。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纤毫不爽 纤毫:非常细微;爽:差。
一点儿也不差。形容非常精确。
南朝・梁・沈约《宋书・律历志》:“凡此四蚀,皆与臣法符同,纤毫不爽。”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魏书・乐志》:“但气有盈虚,黍有巨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纤毫毕现 纤毫:细小的毫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毕:全。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都显现了出来。
析毫剖芒 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含毫吮墨 毫:毛笔的笔尖;含毫:将笔尖含在口中,指以口润笔;吮墨:以口吸吮墨汁。
形容构思作品或准备写作。也指凝神遐想,进行写作。
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梁书・刘孝绰传》:由此而谈,又何容易,故韬翰吮墨,多历寒暑。
分毫无爽 见“分毫不爽”。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富喜甚,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船中,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
含毫命简 毫:毛笔;简:古代写字的竹片。
嘴里叼着笔,桌上摆好纸。指准备动手写作。
孙中山《心理建设》第三章:“试一问此超越欧美之中国文学家果有能心知作文之法则,而后含毫命简者乎?”
洞察秋毫 洞察:看得很清楚;秋毫:鸟兽秋天身上新生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事物。
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九牛一毫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对客挥毫 喻文思敏捷。毫,毛笔。 宋・黄庭坚《病起荆江即事》诗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毫发丝粟 形容极其微小。 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析毫剖厘 见“析毫剖芒”。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穷幽极微,至纤无际,析毫剖厘,刀铗锋锐,不足言其细也。”
分毫不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
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丝一毫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毫:一厘的十分之一;丝:一毫的十分之一。
宋・欧阳修《会圣宫颂》:“而往惟寅,一毫一丝,给以县官,无取于民。”
秋毫不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后汉书・岑彭传》:“持军整齐,秋毫无犯。”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朱自清《给亡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
毫不关心 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丝毫不在意。 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有的部分对群众利益毫不关心,而尽情地耗费人力和物力。”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毫的成语、带毫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