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毫的成语
带毫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9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剖毫析芒 | 谓分析判别得至细至精。 | 晋・葛洪《抱朴子・诘鲍》:“远则甫侯子羔,近则于公释之,探情审罚,剖毫析芒。” |
毫发无隐 | 没有任何隐匿。 | 司空图容成侯传:“上闻而器之,召见,嘉其鉴局,且谓毫发无隐,屡顾之。” |
析毫剖芒 | 亦作“析毫剖厘”。分割剖析毫毛芒刺。形容剖析细微透彻。 | 《文子・道原》:“夫道者陶冶万物,终始无形,寂然不动。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毫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总名也”。 |
不爽毫发 | 没有一点差错。 | 《明史・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
挥毫倚马 | ||
毫不留情 | 指人丝毫不给别人留情面。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6回:“恼的是这个狗官不知听了谁的唆使,毫不留情。” |
颊上三毫 | 同“颊上三毛”。 | 清・张岱《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晴中一画。” |
挥毫落纸 | 毫:毛笔。 指写字或作画。 |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挥毫落纸如云烟。” |
一毫莫取 |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 连一根毫毛那样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也不拿人家的。形容为人廉洁,不占他人或公家的便宜。 |
宋・苏轼《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毫厘千里 | 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西汉・戴圣《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
一毫不拔 | 一根毫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
毫不含糊 | 态度明确坚定。 |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的迫切任务》:“关于这种政策改变的客观原因和时间性,我们曾经毫不含糊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 |
毫发丝粟 | 形容极其微小。 | 宋・陈亮《跋焦伯强帖》:“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发丝粟之才,皆得以牵连成就,况若伯强之卓然能自见者乎!” |
手不停毫 | 手不停顿地书写。形容不停地写作。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将须一拂,右手举起中山兔颖,向五花笺上,手不停挥,须臾,草就吓蛮书。” |
含毫吮墨 | 毫:毛笔的笔尖;含毫:将笔尖含在口中,指以口润笔;吮墨:以口吸吮墨汁。 形容构思作品或准备写作。也指凝神遐想,进行写作。 |
晋・陆机《文赋》:“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梁书・刘孝绰传》:由此而谈,又何容易,故韬翰吮墨,多历寒暑。 |
毫毛不犯 | 毫:细毛。 一丝一毫也不侵占。形容非常廉洁或守纪律。 |
晋・常璩《华阳国志・广汉士女》:“纯独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叹,表闻三司。”又《南中志・宁州》:“广汉郑纯,独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汉歌咏,表荐无数。” |
毫厘丝忽 | 古代“分”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喻指极微细的事物。 | 《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 |
丝毫不爽 | 丝毫:形容极小,1分=1000丝=100毫=10厘;爽:差。 一点儿也不差。 |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建康保宁光誉禅师》:“密远化机,丝毫不爽。” |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 《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 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过犹不及”宋・朱熹集注:“夫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
毫不关心 | 对人对事态度冷淡,丝毫不在意。 | 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有的部分对群众利益毫不关心,而尽情地耗费人力和物力。”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 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 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
《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毫不迟疑 | 毫:一点儿。 一点儿也不迟疑。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 |
秋毫无犯 | 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 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
剖析毫厘 | 剖析,分析。毫厘,比喻极细微的差距或非常少的数量。形容对极细微的事物能加以分析辨别。与“剖析微芒”义同。 | 文选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理。”擘,剖。 |
吮毫搦管 | 搦:持、拿;管:指毛笔。 磨好墨汁,把毛笔沾湿。常指写文章构思、动笔的神态。 |
南朝・陈・周弘让《答王裒书》:“犹冀苍雁赪鲤,时传尺素,清风朗月,但寄相思,搦管操觚,声泪俱咽。”唐・李商隐《太尉公会昌一品制集序》:吮墨摛词,咏日月之光华。 |
窥窬分毫 | 商贾自谦之词。指谋求小利。 | 晋・成粲《平乐市赋》:目语额瞬,动頞塞鼻,谈智于尺寸之间,窥窬于分毫之际。 |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
毫不经意 | 毫:丝毫。 指丝毫不往心里去。 |
葛琴《罗警长》:“警长毫不经意的,从那黑泥中插过去,昂昂地跨着大的踏步。”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毫的成语、带毫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