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止的成语

带止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令行禁止 令:命令。
行:执行;施行;禁:禁令;止:停止。
有令必行;命令发布就马上行动;有禁必止;命令停止就立刻停止。形容法令通畅而严明。
《逸周书・文传》:“令行禁止,王始也。”
引鸩止渴
以火止沸 见“以汤止沸”。 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学无止境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扇火止沸 沸:沸腾,指水滚开。
用扇风助长火势的办法来停止水沸腾。比喻采取的办法与希望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
《吴书》:“风声流闻,震荡城邑,丘墙惧于横暴,贞良化为群恶,此何异乎抱薪救焚,扇火止沸哉!”
举止娴雅 娴:文雅。
形容女子的姿态和风度娴静文雅。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更是性格敏慧,举止娴雅,浅笑微颦,丰华入目;承颜顺意,婉娈快心。”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着。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九卷:“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心同止水 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同“心如止水”。 唐・白居易《答元八郎中、杨十二博士》诗:“身觉浮云无所著,心同止水有何情。但知潇洒疏朝市, 不要崎岖隐姓名。”
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语本《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止暴禁非 止、禁:罅;暴、非:指种种坏事。
制止种种坏事。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
高山仰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坎止流行 遇坎而止,乘流则行。比喻依据环境的逆顺确定进退行止。语本《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
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
’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
语出《汉书・贾谊传》:“寥廓忽荒,与道翱翔。乘流则逝,得坎则止。”颜师古注:“孟康曰:‘《易》坎为险,遇险难而止也。’张晏曰:‘谓夷易则仕,险难则隐也。’”
举止自若 自若:象原来的样子。
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高贤莅止
叹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止戈之武 戈:兵器。
能平息战乱,停止使用武器,才是真正的武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斯亦止戈之武焉。”
探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梅林止渴 看到梅林就可以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北周・庾信《出自蓟北门行》:梅林能止渴,复姓可防兵。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中道而止 走到半路就放弃了前进。比喻事情还没做完就停止了。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我求大法,岂可中道而止。”
言谈举止 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清・黄宗羲《陈母沉孺人墓志铭》:“其言谈举止,不问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吉祥止止 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学问无止境 止境:尽头。
学问是没有尽头的。
观止之叹
止戈为武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举止风流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
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止戈散马 停用兵戈,放还战马,意谓结束战争。 《北齐书・神武帝纪下》:“止戈散马,各事家业。”
浅尝辄止 浅:初步;辄: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尝,苟文人墨客,浅尝辄止,用以悦性陶情,有何不可?”
举止失措 措:安放,放置。
举动失常,不知如何办才好。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8回:“睿闻知两处危急,举止失措,甚是惊慌。”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止的成语、带止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