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榆的成语
带榆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5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景入桑榆 | 比喻垂老之年。 | |
榆木疙瘩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葛洛《卫生组长》:“人人都是封建迷信脑袋,像榆木疙瘩一样,三斧子五斧子劈不开。” |
榆木脑壳 | 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 刘绍棠《柳伞》三:“‘大叔,谢谢您老人家!’黄金印淌下了热泪,‘您敲开了我脖腔子上这颗榆木脑壳。’” |
屑榆为粥 | 屑:研成碎末。 把榆树皮研成细末煮粥充饥。指艰苦生活。 |
北宋《新唐书・阳城传》:“岁饥,屏迹不过邻里,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
日薄桑榆 | 犹日薄西山。比喻老年的时光。 | 唐・魏征《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
枌榆望重 | ||
榆木圪垯 | 坚硬的榆树根。喻思想顽固。 | |
暮景桑榆 | 夕阳斜照在桑树和榆树顶端,一派黄昏景象。比喻晚年的时光。桑榆,古人以为是日所入处。 | 三国・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南朝・梁 萧统《文选・刘铄〈拟古二首〉》:“愿垂薄暮景,照妾桑榆时。” |
榆次之辱 |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奚,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收之桑榆 | 《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豆重榆瞑 | 原指多吃大豆使人发胖,吃榆能使人久睡。后形容人本性难改。 | 三国・魏・稽康《养生论》:“豆令人重,榆令人瞑。” |
桑榆暮景 | 夕阳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晚年的时光。 | 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教子读书志未酬,桑榆暮景且淹留。” |
望杏瞻榆 | 杏:杏花。 指按时令劝勉耕种。 |
唐・魏征《隋书・音乐志下》:“瞻榆束来,望杏开田。” |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桑榆:指太阳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 不要说岁数已大,将落的太阳还能放出满天霞光。比喻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积极进取。 |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细想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桑榆之光,理无远照 | 形容人已到暮年,能做的事不多了。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 |
桑榆暮影 |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 《书言故事・耆老类》:“年老云桑榆暮影。” |
榆瞑豆重 | 用以指身懒神昏。 | 语出《文选・嵇康》:“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则身重,行止难。’又曰:‘啖榆,则瞑不欲觉也。’” |
桑榆之年 | 形容人已到暮年。 | 《魏书・游明根传》: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蒙陛下之泽,首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陛下大恩,臣之愿也。 |
桑榆晚景 | 桑榆;夕阳余光所在的地方。夕阳斜照桑榆树的黄昏景象,指傍晚。比喻垂老之年。 | 宋・苏轼《罢登州谢杜宿州启》:“桑榆晚景,忽蒙收录之恩。” |
桑榆末景 | 同“桑榆暮景”。 | 清・顾炎武《与李霖瞻书》:“桑榆末景,或可回三舍之戈。”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 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 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桑榆之景 | 指晚年时光。 | 唐・刘禹锡《谢分司东都表》:“虽迫桑榆之景,犹倾葵藿之心。” |
榆木脑袋 |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 谷峪《新事新办》:“你娘不是那榆木脑袋!娶亲不坐轿,这年头净这幺办,俺也赞成。” |
榆枋之见 | 榆枋,榆树与枋树。比喻狭小的天地。后用以比喻浅薄的见解。 | 战国・庄子《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榆的成语、带榆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