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柱的成语
带柱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7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柱天踏地 | 指顶天立地的事物。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若尽得这道理,方成个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负此生。” |
砥柱中流 | 砥柱:山名;在河南境内三门峡、黄河中;形如柱石;立在急流当中;故名;中流:河流中央。 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
春秋・齐 晏婴《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偷梁换柱 |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7回:“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过潇湘馆来。” |
柱小倾大 | 喻指能力小者承担重任必出危险。 | 《汉书・李寻传》:“屋大柱小,可为寒心。唯陛下亲求贤士。”颜师古注:“言天下事重大,臣之任当得贤能者。” |
柱石之坚 | 像柱石一样坚硬。比喻大臣坚强可靠,能担负国家重任。 | |
破柱埋轮 | 指汉朝李膺破柱搜捕张让之弟张朔和张纲埋轮洛阳都亭弹劾梁冀之典。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 《后汉书・张纲传》;《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
埋杆竖柱 | 埋上杆子,竖起柱子。比喻虚张声势。 | |
冰柱雪车 | 唐朝名士刘叉结识韩愈后作的两首好诗的名称。泛指好诗。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天文类》:“称人诗好曰:‘冰柱雪车’之句。” |
胶柱调瑟 | 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 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
《文子・五・道德》:“老子曰:‘执一世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犹胶柱调瑟。’” |
抽梁换柱 | 比喻暗中捣鬼;以假代真。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我不会说笑话,只好行个抽梁换柱小令。” |
雕梁绣柱 | 雕:用彩画装饰。 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形容建筑物的奢华。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原来这座酒楼,名贯河北,号为第一;上有三檐滴水,雕梁绣柱,极是造得好。” |
台柱子 | 剧团里的主要舞台表演演员,比喻集体中挑大梁的人。 |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而且在将来的抗日政府和抗日军队中必然要成为坚强的台柱子,使日本……的拆台政策,不能达到最后的目的。” |
不拔之柱 | 不拔:牢固不可拔除,即不可动摇。 拔不动的柱子。比喻有坚固的根基。 |
《淮南子・精神训》:圣人倚不拔之柱。 |
强自取柱 | 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
国家柱石 | 关系著国家安危的大臣,就像国家的支柱一般。形容身负重任的国家官员,比喻地位的重要。 | 汉书元后传:“前丞相乐昌侯商,本以先帝外属,内行笃有威重,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汉书霍光传:“将军为国家柱石。” |
擎天一柱 | 擎:托起。 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
唐・张固《独秀山》诗:“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唐・大诏令集・赐陈敬瑄铁券文》: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 |
中流底柱 | 见“中流砥柱”。 | 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
壁里安柱 | 在墙壁里加安支柱。比喻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祖师道:‘若要长生,也似壁里安柱。’ |
擎天之柱 |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 |
玉柱擎天 | 谓栋梁之材可任天下大事。 | 明・高明《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乾坤正,看玉柱擎天又何用?” |
撑天柱地 | 撑:抵住;柱:支撑。 介于天地之间起支持依托作用。比喻在国家事务中担负重大责任。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3回:“尝闻龙变化,要大便撑天柱地,要小便芥子藏身。” |
一柱难支 |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崩溃的形势不是一个人所能挽救的。 | 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 蠹:蛀虫;剖:破开;虻:蚊虫。 蛀虫能毁坏梁柱,蚊虻可以赶走牛羊。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 |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
胶柱鼓瑟 |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 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 |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
中流砥柱 | 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比喻能在艰难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的个人或集体。中流:河流中央;砥柱:黄河三门峡东的石山。 |
春秋・齐 晏婴《晏子春秋・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
一柱擎天 | 擎:托起。 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
《唐大诏令集・中和三年赐陈敬瑄铁券文》:“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 |
相如题柱 | 司马相如前往西安途经升仙桥时,在门柱上写下的誓言。形容立志求取功名的行为。 |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
抱柱之信 | 后用以表示坚守信约。 |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史记・苏秦列传》:“信如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唐・李白《长干行》诗:“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
破柱求奸 |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 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 |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
尾生抱柱 | 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典出《庄子·盗跖》。后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 战国・庄子《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柱的成语、带柱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