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无的成语

带无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1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比喻有心做某件事,却一直不成功,但无意中去做的事反而有了成果。栽,又作种。荫,又作阴。 关汉卿杂剧:“著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增广昔时贤文:“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放浪无羁 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同“放浪不羁”。 宋・惠洪《遇如无象于石霜,如与睿廓然相好,故赠之》诗:“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无羁人。”
鸡犬无宁 参见[鸡犬不宁]。
无可置辩 没有什么可争辨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此譬至明,以诘形家,亦无可置辩。”
水米无交 指没有吃过别人一点东西。比喻为官清廉,不妄取民物。也比喻双方毫无往来。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这河南府有个能吏张鼎,刀笔上虽则是个狠偻儸,却与百姓水米无交。”
视若无睹 虽然看见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澌灭无闻 澌灭:消失干净。
形容彻底消失,没有人知道。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八回:给以花再芳、毕全贞者,盖以群芳沦落,几至澌灭无闻,今赖斯而得不朽,非若花之重芳乎?
质朴无华 质朴:朴实;华:华丽,华而不实。
朴实而毫不虚夸。
林语堂《萧伯纳一席谈》:“然而一见其为人,又是质朴无华的文人本色。”
无胫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卒乎!”
书囊无底 谓古今书籍不可胜数。 宋・黄庭坚《送王郎》诗:“连床夜语鸡戒晓,书囊无底谈未了。”
案无留牍 案:狭长的桌子;牍:公文。
桌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及时。
清・朱彝尊《商丘宋氏家乘》序:“一十七年,国奢示之以俭,事烦行之以简,月要岁会,久而案无留牍。”
有备无患 备:防备;患:患难;灾祸。
事先有防备就可能避免灾祸。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洞无城府 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
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宋・魏了翁《知灵泉县奉议郎致仕高君行状》:君夷易疏畅,洞无城府,虽居官亦敝衣羸马,不改其度。
国无宁日 宁:安宁。
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无名之璞 见“无名之朴”。 晋・傅玄《赠扶风马钧序》:“又马氏巧名已定,犹忽而不察,况幽深之才,无名之璞乎?”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北宋《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法无二门 见“法出一门”。 《金史・高德基传》:“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德基曰:‘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也。’不从。”
一心无二 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种事情,没有杂念。 《旧唐书・张巡传》:“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
束手无措 同“束手无策”。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书》:“与其束手无措以委输于虏,孰若变通尽利,以庶几虏之可逐也。”
无冬历夏 谓一年到头。 《中国民间故事选・天池水》:“这水呀,无冬历夏,总是一个劲儿地淌。”
默默无声 默默:幽寂,没有声音。
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没有名声,不为人所知。
西汉・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于是景帝默默无声。”
覆亡无日 马上就会灭亡,已经没有可以推延的时间了。 《清史稿・康有为传》:“四夷交侵,覆亡无日,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此地无银三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无拳无勇 没有力量和勇气。 《诗经・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
无关宏旨 宏:大。
和主要的意思无关。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宋儒所争,古文今文字句,亦无关宏旨,均故置弗议。”
朴实无华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巴金《〈爝火集〉后记》:“他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情。”
仅识之无 之无:指最简单的字。
形容识字不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医术》:“张曰:‘我仅识之无耳?乌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医何必多识字乎,但行之耳!’”
无可如何 没有什么办法。 明・李贽《复邓鼎石书》:“虽知情不容己,然亦无可如何。”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 语出《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自伐无功 自伐:自我夸耀;功:功勋。
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经》第24章:“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无的成语、带无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