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斧的成语

带斧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5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烛影斧声
班门弄斧 班:鲁班;即公输子;春秋时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弄斤操斧 拿斧头砍东西。引申指对作品的雕琢。 宋・张来臣《珊瑚钩诗话》第一卷:“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
斧钺汤镬 斧钺:古代军中刑戮。
汤:滚开的水。
镬:古代的大锅。
汤镬:古代一种酷刑,把犯人投入滚水中煮死。
指各种酷刑。
《汉书・苏武传》:“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西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厘不伐,将用斧柯,前虑不定,将有大患,将奈之何?’”
弄斧班门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昨在真定,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
斧钺之人 斧钺:古代杀人的斧子,泛指刑戮。
指因犯罪而应受到刑罚的人。
春秋・齐・管仲《管子・小匡》:“桓公大说,于是斋戒五日,将相管仲。管仲曰:‘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若知国政,非臣之任也。’”
斧凿痕迹 斧:斧头;凿:凿子;痕:痕迹。
原指用斧头、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不自然。
唐・韩愈《调张籍》:“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宋・朱弁《曲洧旧闻》:古语云:大匠不示人以璞。盖恐人见其斧凿痕迹也。
神工鬼斧 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清・袁枚《随园诗话》第六卷:“二树画梅,题七古一篇,叠‘须’字韵八十余首,神工鬼斧,愈出愈奇。”
斧钺之诛 钺:古代兵器,像大斧;诛:杀戮,杀死。
用斧、钺杀人的刑罚。泛指死刑。
战国・庄子《庄子・至乐》:“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此乎?\'”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比喻祸害萌生时若不重视,酿成大患,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孔子家语・观周》:“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毫末不札,将寻斧柯。”王肃注:“札,拔也;寻,用者也。”
郢人运斧 同“郢匠挥斤”。 《人民日报》1957.5.10:“这真不亚于郢人运斧的本领,也不弱于西医开肠破肚所需要的准确与细心。”
大刀阔斧 大刀和阔斧都是古代的武器。原来形容军队声势浩大;杀气腾腾;充满战斗气氛。现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7回:“摇旗呐喊,擂鼓鸣锣,大刀阔斧,杀奔祝家庄来。”
鬼斧神工 像是鬼神所为。形容技艺精湛高超;几乎不为人力所及。 清・屈大均《端州访研歌和诸公》:“年来岩底采无余,鬼斧神工多得髓。”
斧破斨缺 谓武器破损残缺。语本《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
《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斧凿痕 斧:斧头;凿:凿子;痕:痕迹。
原指用斧头、凿子在木石上加工留下的痕迹。多用来比喻诗文字画等造作,不自然。
唐・韩愈《调张籍》: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
双斧伐孤树 指嗜酒好色,摧残身体。 《元史・阿沙不花传》:“而惟曲蘖是耽,妃姬是好,是犹双斧伐孤树,未有不颠仆者。”
资斧困竭 资斧:旅费,盘缠。
指盘缠很少或已经用完。
《易经・旅》:“旅于处,得其资斧。”
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豪,通“毫”。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就很困难。 《逸周书・观周》:“绵绵不绝,蔓蔓奈何?豪末不掇,将成斧柯。”孔晁注:“此言防患在微也。”
萧斧之诛 萧斧:行刑的斧钺;诛:杀戮。
受到斧钺的诛杀。形容人罪大恶极。
唐・孔颍达《春秋正义序》:“一字之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斧钺刀墨 斧钺:古代军法用来杀人的斧子,泛指刑罚中的杀戮;刀墨:指黥刑,泛指罪犯。
对罪犯施以刑罚。
《国语・周语上》:有斧钺刀墨之民。
操斧伐柯 执斧砍伐斧柄。比喻可就近取法。 语出《诗经・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中庸》引此文,朱熹集注:“柯,斧柄。则,法也……言人执柯伐木以为柯者,彼柯长短之法,在此柯耳。”
自备资斧 资斧:旅费、盘缠。
指自己准备旅费。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3回:“因为上头提倡游学,所以他自告奋勇,情愿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
破斧缺斨 《诗·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斧、斨,泛指兵器。后以“破斧缺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伐性之斧 伐:砍伐;性:性命,生机。
砍毁人性的斧头。比喻危害身心的事物。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班门调斧 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木匠;调:耍弄。
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八回:“庸碌小巫,怎敢在班门调斧,然老先生台命殷殷,又不敢违,却将奈何?”
猬锋螗斧 猬锋:刺猬的毛;螗斧:螳螂的前腿。
比喻微弱的力量。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以哉!”
毫毛斧柯 毫:细毛;柯:斧柄。
很小很细的杂木如果不被拔除,那么它就会长成像斧柄那样粗的树木。比喻微小的隐患不除,将有可能酿成大祸。
《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
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东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愚臣伏计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诛,昧死陈愚,唯陛下省察。”
刀锯斧钺 古代四种刑具。借指酷刑。 《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凿。”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斧的成语、带斧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