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敲的成语

带敲的四字成语(共找到5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敲骨剥髓 犹敲骨吸髓。 《封神演义》第二九回:“未闻有身为大臣逢君之恶,蛊惑天子,残虐万民,假天子之命,敲骨剥髓,尽民之力肥润私家,陷君不义,忍心丧节,如令兄者。”
紧打慢敲 比喻用各种办法催迫。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发在监里,紧打慢敲,怕他不来上钩。”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敲冰戛玉 比喻乐声清润动听。 宋・杨无咎《垂丝钓・邓端友席上赠吕倩倩》:“听敲冰戛玉,恨云怨雨,声声总在愁处。”
敲竹杠 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以某事为借口来讹诈。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7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
旁敲侧击 侧:旁边;击:敲打。
在旁边敲打。比喻说话作文隐晦曲折;不直接把意思表达出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冷敲热骂
敲锣放砲 指大张旗鼓地活动。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老实说,外国人会自己下乡来和我们作对么!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敲锣放砲的硬出头!”
推敲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
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
”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录。
后引喻为思虑斟酌。

推敲推敲:本意为斟酌文章字句。
推敲: 斟酌之意。
也可比喻为研究或考虑问题。
(1) 比喻用字用词时, 一再斟酌。
(2) 比喻研究或商量问题。

反复推敲:多次
唐诗纪事第四十卷:“岛赴举至京,骑驴赋诗,得『僧推月下门』之句,欲改推为敲,引手乍推敲之势,未决,不觉冲大尹韩愈,乃具言。愈曰:『敲字佳矣。』遂并辔论诗。”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卷十九引 《刘公嘉话》:「 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始欲著『推』字, 又欲著『敲』字。
戛玉敲金 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 宋・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引子》:“试开戛玉敲金口,说与东西南北人。”
敲骨取髓 敲碎骨头,取出骨髓。①禅宗用语,意指为了求道而不惜自残身体。②比喻残酷地剥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沥髓”、“吸髓吮脂”。
轻敲缓击 比喻婉转地表达意思和说明问题。 清・陶贞怀《天雨花》第21回:“且待四个宫人到,轻敲缓击试他们。”
敲山震虎 见“敲山振虎”。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54回:“今天一见马成龙等三人在此吃饭,俱是外乡人,打算要敲山震虎,要把三个人给唬住。”
敲金击玉 见“敲金击石”。 元・汪元亨《醉太平・警世》曲:“展嘲风咏月长才思,吐敲金击玉款言词。”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
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敲门砖 敲门的砖石,门敲开后就被抛弃。比喻骗取名利的初步的工具。 明・西湖居士《春游》:“这是敲门砖,敲开便丢下他。我们既作了官,做诗何用。”
敲诈勒索 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零敲碎受 用于折磨人,使人不断遭受痛苦。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引起:将一把累世不磨的钝刀在你颈上锯来锯去,教你零敲碎受。
唾壶敲缺 见“唾壶击缺”。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豪爽》:“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敲敲打打 指用力敲击。比喻用言语刺激人。 邓小平《视察上海时的谈话》:“如果不是开发,我们生产汽车还会像过去一样用锤子敲敲打打,现在大不相同了,这是质的变化。”
敲金戛玉 见“敲金击石”。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三回:“见头场七篇,敲金戛玉,句句皆盛世元音。”
敲骨榨髓 犹敲骨吸髓。 柯岩《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敲骨榨髓,受尽欺凌的阿琦婆。”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
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鲁迅《天花的蔷薇》:“‘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乙校不自心虚,怎能给恐吓呢?”
戛玉敲冰 戛:敲击。
敲打玉器和冰块。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也形容人气节凛然。
唐・白居易《听田顺儿歌》:“戛玉敲冰声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半夜敲门不吃惊 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日间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敲冰玉屑 泛指精美的纸张。 元・刘埙《隐居通议・诗歌》:“后三年,当予亡命,萧永言同醉,见予举似,急索纸而恨无敲冰玉屑,以备恶语。”
明打明敲 指人说话直接与做事率直。
反复推敲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敲锣打鼓 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 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人家服服贴贴,敲锣打鼓。”
敲髓洒膏 比喻倾家荡产。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敲的成语、带敲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