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的成语

带教的四字成语(共找到7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熊丸教子 熊丸,药石,以熊胆制成的药丸。后世用来比喻贤母教子。 新唐书柳公绰传:“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嚼以助勤。”
生聚教养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续范亭《八一南阳府市场开幕大会朱总司令亲临训话……》诗:“万众欢呼精神旺,老帅从容入将台。生聚教养七年苦,战士概属党培栽。”
教导有方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变俗易教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画荻教子 荻:芦苇。
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元《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
相夫教子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春秋・孔子《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伤教败俗 见“伤化败俗”。 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熏陶。 《吕氏春秋・君守》:“不教之教,无言之诏。
累教不改 多次教育,仍不改正。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三迁之教 汉 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有以教我 提出问题,希望别人帮助解答。 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宋・王令《寄王正叔》:贤子远相问,幸有以教我;得报速是宜,翘企不容坐。
三教一体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
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五回:金丹舍利同仁义,三教元来是一家。
不吝赐教 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
不吝惜指点教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鲁迅《两地书》五:“但我相信倘有请益的时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赐教的。”
耒耨之教 耒耨:农具。
农事耕作方法的传授。指教民务农。
《周易・系辞下》:“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教亦多术 教:教诲;术:方法。
教诲人有多种方法。
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谆谆教诲 谆谆:恳切、耐心的样子。
恳切、耐心地启发开导。
邓小平《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伯承同志热爱自己的同志,对干部总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以进步。”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负:辜负;休:莫,不要。
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回:“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名教罪人 名教: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指破坏封建名分礼教的人。
宋・袁燮《又乞归田里第一奏》:公论弗容,士友交谪,皆以为名教罪人,臣实惧也。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少调失教
束教管闻 谓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教无常师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教猱升木 教猴子爬树。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身教重于言教 以身作则比口头上的教育更为重要。
无类之教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教的成语、带教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