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揭的成语
带揭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2条成语)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揭竿四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举起竹竿当旗帜。借指武装起义。 |
李大钊《国情》:“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必以省刑罚、薄税敛为戒,其民始相安于无事,否则揭竿四起矣。” |
斩木揭竿 | 揭:举起;竿:竹竿。 砍削树木当兵器,举起竹竿作军旗。比喻武装起义。 |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 |
斩竿揭木 | 犹言斩木揭竿。 | 清・褚人获《坚瓠补集・关社引》:“维兹六月,忽有斩竿揭木之事。” |
昭然若揭 | 昭然:明明白白的样子;揭:高举。 形容真相大白;非常明显。 |
战国・庄子《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
揭箧探囊 | 盗窃箱笼等财物。同“揭箧担囊”。 | 《旧唐书・酷吏传序》:“虽云固矣,而犹逾坦掘冢,揭箧探囊,死者于前,盗者于后,何者?” |
揭揭巍巍 | 形容十分高大。 | 汉・刘向《九叹・远游》:服觉皓以殊俗兮,貌揭揭以巍巍。 |
揭竿为旗 | ||
揭债还债 | 揭:举;揭债:借债。 用借债的办法还债,亏空会始终存在。形容于事无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30回:“那才是揭债还债,窟窿常在。” |
横刀揭斧 | 持刀执斧。 |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二章第八节:“据说,茶贩的队伍往往是一个人担茶叶,两个人保卫,‘横刀揭斧,叫呼踊跃’。” |
深厉浅揭 | 厉:连衣涉水;揭:撩起衣服。 意思是涉浅水可以撩起衣服;涉深水撩起衣服也没有用,只得连衣服下水。比喻处理问题要因地制宜。 |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
揭人之短 | 将别人的短处揭露出来,公之于众。 | |
揭竿起 | ||
匿名揭帖 | 揭帖:旧指张贴的启事。 指不写自己的名字或不写真实姓名的告人启事。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凤姐因那一夜不好,悷悷的总没精神,正是惦记铁槛寺的事情。听见外头帖了匿名揭帖的一句话,吓了一跳。 |
揭地掀天 | 指翻天覆地。 | 清・蒋涟《忠肃公集>序》:“公乃以一身支柱其间,扶危定倾,使揭地掀天之日,为苞桑磐石之安。” |
揭箧担囊 | 盗窃箱笼等财物。 | 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 |
深则厉,浅则揭 | 厉,以衣涉水。揭,撩衣渡水。全句是说渡深水时不脱衣服而过,渡浅水时则撩起衣服而过。比喻行动因时制宜,或见机行事的意思。省作“深厉浅揭”。 | 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 |
掀天揭地 | 可以撼动天地。形容声势非常浩大,或巨大而彻底的变化。 | 宋・辛斆《后序》:“莱公两朝大臣,勋业之盛,掀天揭地。”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兵:兵器;揭:举。 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
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揭竿而起 | 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揭不开锅 | 指没有粮食或没有伙食钱。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常揭不开锅。” |
唇揭齿寒 | 见“唇亡齿寒”。 | |
朗然若揭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揭的成语、带揭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