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振的成语

带振的四字成语(共找到7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振笔疾书 振:挥动;疾:迅速。
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
《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弹冠振衣 整洁衣冠。语本《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后多以喻将欲出仕。
语出《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跌而不振
启聩振聋 聩:耳聋。
使耳聋的人都受到振动和醒悟。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指力量强大。
清・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聩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说。”
振古如兹 振古:往古,自古。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诗经・周颂・载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摧枯振朽 犹摧枯拉朽。 《周书・文闵明武宣诸子传论》:“悠悠邃古,未闻斯酷。岂非摧枯振朽,易为力乎。”
提纲振领 同“提纲挈领”。 《金石萃编・匡国节度使冯行袭德政碑》:“追本寻源,提纲振领。”
折槁振落 把枯树枝折断,把枯树叶摇下来。比喻轻易不费力。 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
振缨公朝 振缨:弹冠,出仕。
指入朝做官。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
声振林木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战国・郑 列御寇《列子・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发蒙振槁 发:揭开;蒙:蒙盖物;振:抖动。
揭开蒙盖物,摇掉将落的枯叶。比喻轻而易举。
《明史・杨乃郭詹等传论》:“盖天速其祸,如发蒙振槁,无烦驱除矣。”
振兵释旅 收缴兵器,解散军队。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振穷恤寡 救济贫穷和无依靠的人。 《北史・魏纪四・孝明帝》:“壬寅,诏以旱故,命依旧雩祈,察理冤狱,掩胔埋骼,振穷恤寡。”
金相玉振 同“金相玉质”。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谋夫之话,辩士之端,冰释泉涌,金相玉振。”
委靡不振 委靡:也作“萎靡”,颓丧。
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振聋发聩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第一卷:“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声振屋瓦 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譟勒兵,武安屋瓦尽振。”
振民育德 振:通“赈”,救济。
指接济、帮助人民,涵养自己的德性。
《周易・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威振天下 威:威名。
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
汉・荀悦《汉纪・元帝纪》:“今延寿汤所诛,威振天下,虽易之折售,诗之雷霆,不能及也。”
启瞶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敲山振虎 谓故意示警,使人震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1回:“这要不用个敲山振虎的主意,怎的是个了当?”
摛翰振藻 摛:发抒;翰:毛笔;藻:文采。
施展文才,铺陈辞藻。
《南齐书・丘巨源传》:“普唤文士,黄门中书,靡不毕集,摛翰振藻,非为乏人。”
振领提纲 提纲挈领。 唐・魏征《隋书・文学传・潘徽》:“总括油素,躬披缃缥,芟芜刈楚,振领提纲,去其繁杂,撮其指要,勒成一家,名曰《江都集礼》。”
凤振高冈
援溺振渴 振:通“赈”,救济。
援救落水的人,周济饥渴的人。指帮助落难者。
宋・邵博《闻见后录》第15卷:“曾未期月,援溺振渴,事无巨细,悉究本末。”
龙威虎振 形容气势奔放雄壮。常形容书法笔势的遒劲有力,灵活舒展。 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孤蓬自振 蓬:蓬草。
单棵的蓬草,随风飘零,尚要振作。比喻失意的不甘沉沦,奋力振作,欲有所作为。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白杨早落,塞草前衰,棱棱霜气,簌簌风威,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振兴中华 原为孙中山在建立兴中会时提出的挽救国家危亡的口号。现指奋发图强,使祖国更加繁荣强大。 孙中山《兴中会章程》: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
振缨王室 振缨:弹冠,出仕。
指入朝做官。
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
振缨中朝 振缨:弹冠,出仕。
指入朝做官。
《晋书・周馥传》:“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振的成语、带振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