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恶的成语

带恶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6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深恶痛绝 深:很;十分;恶:厌恶;痛:痛恨;绝:极点。
指对某人或对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瘅恶彰善 瘅:憎恨;彰:表扬。
憎恨恶的,表扬善的。
隋・薛道衡《隋唐祖颂》:“瘅恶彰善,夷凶靖难。”
讨恶翦暴 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夫讨恶翦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土民之心,各知所归。”
众好众恶 众人喜爱或众人厌恶。 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比喻愤怒到极点就会胆大得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也泛指恼怒到极点。 《五代史平话》:“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惩恶劝善 惩:责罚;劝:勉励。
惩罚坏人,奖励好人。
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是崩。”
罪恶迷天 迷:迷漫。
形容罪恶极大。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岂念旧恶
恶眉恶眼
万恶之源 一切坏事的根源所在。
断恶修善 断:断绝;恶:坏事;修:候行。
断绝坏事,修行善业,做好事。
《胜军明王四十八使者秘密成就仪轨》:明王四弘愿天:见我身者发菩提心,闻吾名者断恶修善,闻我说者得大智慧,知我心者即成佛。
善恶到头终有报
恶人先告状 指坏人或理亏的人抢先诉说或歪曲事实。 鲁迅《两地书》:“经我强硬的答复,没法对付,便用最终的毒计,就是以退为进,先发制人,亦即所谓‘恶人先告状’也。”
元凶首恶 罪魁祸首。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据着我胸襟胆气,焉敢拒敌官军,剪除君侧元凶首恶?”
苦思恶想 形容竭力思索,绞尽脑汁。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2回:“彼此争强赌胜,用尽心机,苦思恶想,愈出愈奇,必要出人头地。”
恶叉白赖 耍无赖,无理取闹。 元・马致远《青衫泪》:“更待要秦楼夜金钗客,索甚么恶叉白赖,闹了洛阳街。”
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公卿大夫,好恶不同。”
辄作数日恶 辄:总是,就;恶:心中难受。
总是接连几天心里感到难受。形容因外界刺激而产生的难受心情。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欢乐之趣。’”
卖恶于人 把坏事推给别人。 《宋书・蔡廓传》:与人共计议,云何裁转背便卖恶于人。
深恶痛恨 深:很,十分;恶:厌恶。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巴金《谈》:“倘使我对剥削人、压迫人的制度并不深恶痛恨,那么我绝不会写《家》《春》《秋》那样的书。”
逆风恶浪 比喻险恶的形势。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
恶言泼语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这伊秀才又是个极柔懦的好人,在那佃房居住的人家,不肯恶言泼语,伤犯那些众人。”
恶贯满盈 恶:罪恶;贯:穿钱的绳子;每一千枚为一贯;盈:满。
罪恶多得像穿钱一样;已经穿满了一贯还没完。形容罪大恶极已经到该受惩罚的时候了。
《尚书・泰誓》上:“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贪生恶死 见“贪生畏死”。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党恶朋奸 党:袒护;朋:朋比。
袒护恶人,勾结坏人。形容与坏人勾结起来干坏事。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9回:“其有党恶朋奸,甘为逆羽,杀无赦!”
恶衣粝食 粝:糙米。
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劝善黜恶 见“劝善惩恶”。 《魏书・肃宗纪》:“劝善黜恶,经国茂典。”
恶模恶样
元奸巨恶 谓大奸首恶。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若果然当此之际,一毫马脚不露,那人便是元奸巨恶,还合他讲甚么性情来!”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恶的成语、带恶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