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息的成语

带息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8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半价倍息 倍息:加倍的利息。
指出一半价钱,获得成倍的利息。
《汉书・食货志》:当其有者,半价而买,取倍称之息。
偃武息戈 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后汉书・公孙述传》:“嚣(隗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章句,宾友处士,偃武息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悄无声息 悄:静。
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鸿消鲤息 谓断绝音信。亦指死。
屏气慑息 暂时止住了呼吸。形容心情紧张或注意力过于集中的情状。 唐・卢肇《上王仆射书》:“今乃不意遇圣君贤相,以仆射为日月照临,多士莫不屏气慑息。”
间不容息 间:中间;容:容纳;息:喘息。
中间都不容喘一口气。形容时机紧迫,不容延误。
《文子・道原》:“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
风平波息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偃旗息鼓 偃:放倒;息:停止。
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水息不通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来好息师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屏声息气 抑制着呼吸使不出声音。形容恭敬畏惧的神态。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只见两三个小丫头都在这里,屏声息气齐齐的伺候着。”
息黥补劓 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战国・庄子《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妖孽伏息 妖孽:比喻邪恶的人或事;伏:制服。
杜绝了坏事或制服了邪恶的人。
《乐府诗集・西颢》:奸伪不萌,妖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早作夜息 清早就开始工作,直到夜晚才休息。形容非常勤奋。
消息灵通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通、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一息奄奄 只有微弱的一口气。形容垂死之状。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七回:“紫鹃等看去,只有一息奄奄,明知劝不过来,惟有守着流泪。”
重足屏息 同“重足屏气”。 宋・叶適《法度总论二》:“魏武虽严科条,审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尽以行其职守者犹在也。”
喘息之机 暂停活动、舒缓一段时间。 金玉舟《赵匡胤》第31章:“柴荣那里肯给敌军以喘息之机,立刻挥军急追。”
烽鼓不息 烽鼓:烽火与战鼓;息:停止。
比喻战乱不止。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晋宋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岁时不息。”
寻消问息 寻、问:打听。
打听消息。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卷十三:“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
川流不息 川:河流;流:流动;息:停止。
①比喻时光的流逝和大自然的运行永无休止。②亦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
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罢战息兵 停止或结束战争。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宋朝南渡以后,绍兴、淳熙年间息兵罢战,君相自谓太平,纵情佚乐,士大夫赏玩湖山,无复恢复中原之志。
禽息鸟视 比喻生活优裕而对社会不能做一点有益的事。 三国・魏 曹植《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循环不息
卷旗息鼓 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清・孙郁《绣帏灯・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形息名彰 息:通“熄”,灭;彰:显扬。
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气息厌厌
昼夜不息 昼夜:白天和黑夜;息:停止。
日夜不停。
唐・李世民《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倡、优之技,昼夜不息,狗马之娱,盘游无度。”
蹑足屏息 蹑足:放轻脚步;屏息:忍住呼吸。
指放轻脚步,隐蔽行踪。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蹑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息的成语、带息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