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怨的成语

带怨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东怨西怒 谓任意指责别人。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协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
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 《诗经・小雅・白华》:“白华,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为后,故下国化之,以妾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
怨离惜别 怨:幽怨。
形容离别之际的愁绪和依依惜别的心情。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两下里怨离惜别,分外恩情,一言难尽。”
怨天忧人 怨:怨恨;天:命运;忧:责怪。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举:推荐。
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
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愁红怨绿 见“愁红惨绿”。 宋・范成大《窗前木芙蓉》诗:“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德以抱怨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
以恩德回报仇怨。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刘繇传》:“知敦以厉薄,德以抱怨,收骨育孤,哀亡愍存,捐既忘之猜,保六尺之托,诚深恩重分,美名厚实也。”
天怒人怨 上天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作恶多端;激起普遍愤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自是士林愤痛,人怨天怒,一夫奋臂,举州同声。”
三怨成府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资怨助祸 资:资助。
助长怨恨,促使祸患到来。
西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谓‘资怨而助祸’矣。”
无怨无德 既没有怨恨,也没有恩德。指彼此间没有恩怨关系。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三年》:“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睚眦之怨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
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构怨连兵 构:结成;连兵:交战。
指因结怨导致战争。
《周书・杜杲传》:“比为疆场之事,遂为仇敌,构怨连兵,略无宁岁。”
怨声载路 怨恨之声充满道路。形容不满情绪十分普遍。 《旧唐书・张廷珪传》:“州县征输,星火逼迫,或谋计靡所,或鬻卖以充,怨声载路,私气未洽。”
怨气满腹 胸中充满了怨恨的情绪。形容怨愤之气极大。 《后汉书・祭祀志上》:“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
劳而不怨 劳:劳苦,劳累。
虽然很辛苦、很劳累,却没有怨言。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也指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
春秋・孔子《论语・里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尧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兴观群怨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
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
春秋・孔子《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猿悲鹤怨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 宋・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诗之二:“猿悲鹤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归。”
怨天尤人 怨恨天命;责怪别人(怨:怨恨;天:这里指命运;尤:责怪;归罪)。
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以德报怨 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怨家债主 佛教语,指与我有冤仇的人。 唐・孔思义《造像题记》:“业道受苦及怨家债主,悉愿布施欢喜,速得神生净土。”
抱关之怨 抱关:守门人。
指职位低微俸禄少的官吏的牢骚。
《后汉书・马武传附二十八将传论》: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
天怒民怨 怒:发怒;怨:怨恨。
上天震怒,人们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三纲尽绝,五伦有乖,天怒民怨,自古及今,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
以直报怨 以公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春秋・孔子《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众怨难犯 众: 多数。
犯: 冒犯, 触犯。
众人的忿怒不可触犯。 喻一个人不可冒犯众,亦不可与其为敌, 宜用安扶疏通之策为安。
《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 专欲难成。’”
以怨报德 怨:仇恨;报:报答;回报;德:恩惠。
指忘恩负义;反而加害于人。
《国语・周语中》:“以怨报德,不仁。”
德以报怨 见“以德报怨”。
构怨伤化 构:造成;化:教化。
指在人民中间造成怨恨,使对人民的教化受到伤害。
东汉・班固《汉书・平帝纪》:“苛暴吏多拘系犯法者亲属妇女老弱,构怨伤化,百姓苦之。”
恩怨了了 了了:清清楚楚。
恩惠与怨恨清清楚楚。指有恩报恩,有怨报怨。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恩怨了了,颇快心意。”
盗怨主人 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汉・刘向《说苑・敬慎》:“盗怨主人,民害其贵,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怨的成语、带怨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