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微的成语

带微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9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谭言微中 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明沈德符《野获编・督抚・海忠介被纠》:“真所谓谭天微中,可以解纷矣。”
洞幽察微 彻底地看到幽深微妙处。
祸起隐微 隐微:隐蔽细小的地方。
指灾祸往往萌发于隐蔽细小的地方。
宋・王曾《谏作玉清昭应宫》:“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祸起隐微,危生安逸。”
微波粼粼 微:细小;粼粼:细小的水波闪闪发光。
形容水石等很明净。
见微知著 微:微小;著:明显。
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韩非《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微时故剑 微时:贫贱的时候,没有发迹的时候;故剑:旧剑。
比喻原来的妻子。
《汉书・外戚传上・孝宣许皇后传》:是时公卿议更立皇后,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
微过细故 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传》:“其微过细故,当掩覆之。”
微言大义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微:精深;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深远或深刻的意义。
清・黄宗羲《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其微言大义,苟非工大积久,能见本体。”
白玉微瑕 白玉上的小斑点。比喻有些小缺点,美中不足。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少微敛曜
梨颊微涡
兴微继绝 使衰落了的振兴起来,中断了的延续下去。 汉・应劭《风俗通・过誉・南阳五世公》:“主簿柳对曰:‘明府谨终追远,兴微继绝。’”
穷理尽微 指系统深入地研究事物的原理,以达到精深奥妙的境地。 三国・魏・吴志《答魏太子笺》:发言抗论,穷理尽微。
才秀人微 秀:优异。
微:卑微,低微。
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凌波微步 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洞隐烛微 形容目光犀利,观察事物深刻透彻。 清・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学师]谓[马建忠]能洞隐烛微,提纲挈领,非徒钻故纸者可比。”
阴服微行 微行:帝王、官吏隐藏自己身份改装出行。
旧指帝王或官吏穿便装,隐瞒自己的身份进行民访。
研精阐微 研究阐明精深微妙之理。 清・薛福成《书工商核给凭单之例》:“而一二千年以来,亦竟无一人研精阐微,为斯民辟妙用,为天下扩美利者,此无他,政权不足以鼓舞之也。”
谨小慎微 原指对微小的事物也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形容非常谨慎。现指对细小的问题过分小心;流于畏缩。 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
清微淡远 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2回:“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尽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
微文深诋 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 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使治主父偃及治淮南反狱,所以微文深诋,杀者甚众。”
微故细过 细过:小的过失。
指微小的过失和事故。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此亦大罪恶耳,其微故细过,当掩覆之。”
人微权轻 微:低下。
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体恤入微 同“体贴入微”。 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俄国特设教女收生院,凡胎前产后一切要症,必须明白透澈,体恤入微。”
识微见几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元《宋史・常安民传》:“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
析精剖微 指剖析精微深奥的道理。 清恽敬《读一》:“盖知者至广极大,析精剖微不可端倪者也。”
杜渐防微 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微:微小。
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昔之达人,杜渐防微,色斯而逝,夜不待旦。”
生事微渺 生事:生计;微渺:渺茫。
指生活十分艰辛。
明・汤显祖《牡丹亭・言怀》:“所恨俺自小孤单,生事微渺。”
睹微知著 微:细小;著:显著。
看到细小的征兆便知道其性质及发展趋势。
西晋・陈寿《三国志・吕布臧洪传》:“仆中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睹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显微阐幽 显示细微之事,说明隐幽之理,使之显见著明。 《周易・系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微的成语、带微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