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形的成语

带形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1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神劳形瘁 瘁:劳累。
指精神和身体都极度疲劳。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1回:“治诸侯,练士卒,神劳形瘁,有所不恤。”
觉我形秽
形形色色 形容事物类别很多;各种各样的都有。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元・戴表元《剡源集》:“如造化之于万物,大而大容之,小而小养之,形形色色,无所弃遗。”
随物赋形 谓针对客观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 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孤形只影 孤:单独。
形容孤单一人,无亲无友。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问疾>》:“你看碧梧翠竹影凄凉,孤形只影空相向。”
形孤影孑 形:身体;孑:单独。
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唐・李商隐《为李郎中祭舅窦端州文》:顾后瞻前,形孤影孑。
劳形苦神 形:形体;神:精神。
劳累形体,费尽精神。指用心用力,认真干事。
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终日暴露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而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
顾景惭形 看着身影,对自己的形体感到羞愧。谓自认不配享受某种荣誉、称号等而感到惭愧。 三国・魏・曹植《封二子为公谢恩章》:“天时运幸,得生贵门。遇以亲戚,少荷光宠。窃位列侯,荣曜当世。顾景惭形,流汗反侧。”
形具神生 形:形体;神:精神。
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
《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形息名彰 息:通“熄”,灭;彰:显扬。
人死了,名声却显扬于世。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上德》:“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
貌合形离 貌:表面上。
表面上很合得来,而行动上却又差异很大。
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离,貌合形离。”
才朽形秽 才朽:才能低下;行秽:行为不高洁。
原用以表示自谦。后也用以形容不堪造就的人。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恽才朽形秽,文质无所底。
形单影只 形容孤独;没有同伴。形:身体;单:孤单;影:身影;只:指单独。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唯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形影相随 像人或物体与其影子那样总是在一起。形容关系密切;永不分离。 唐・崔峒《江山书怀》:“登高回首罢,行影自相随。”
形骸脱略
遁形远世 犹言避世隐居。 《后汉书・逸民传・法真》:“真曰:‘吾既不能遁形远世,岂饮洗耳之水哉?’遂深自隐绝,终不降屈。”
形夸骨佳 夸:通“姱”,美好;佳:美好。
形容女子身形柔弱,体形优美。
西汉・刘安《淮南子・修务训》:“曼颊皓齿,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泽而性可悦者,西施、阳文也。”
以利累形 为了谋取利益而危害身体。 战国・庄子《庄子・让王》:“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殊形妙状 殊:特异。
形状很特异奇妙。
宋・周邦彦《汴都赋》:“与夫沉沙栖陆,异域所至,殊形妙状,目不给视。”
鹄形鸟面 指饥疲瘦削的样子。 明归有光《送宋知县序》:“岁复荐饥,侯加意抚恤,向之逃亡者,鹄形鸟面,争出供役。”
无影无形 见“无形无影”。 元・杨暹《刘行首》第一折:“我度你个无影无形鬼魂。”
影只形孤 犹形单影只。 明・陈汝元《金莲记捷报》:“膝下红颜,须代冬温夏清;眼前白发,况兼影只形孤。”
藏形匿影 藏、匿:隐藏。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邓析子・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形禁势格 见“形格势禁”。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观衅》:“逆亮自知形禁势格,巢穴迥遥,恐狂谋无成而窜身无所。”
形格势禁 格:阻碍;禁:制止。
指受形势的阻碍或限制,事情难于进行。
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喜怒不形于色 高兴和恼怒都不表现在脸色上。指人沉着而有涵养,感情不外露。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虚张形势 张:铺张,夸大。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人。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土木形骸 形骸:指人的形体。
形体象土木一样。比喻人的本来面目,不加修饰。
《晋书・嵇康传》:“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
形势之途 形势:指人事上强弱之势,指人际关系。
指官员升迁的道路。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
马鹿异形 用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比喻颠倒是非。 《后汉书・崔琦传》:“反复欲钳塞士口,杜蔽主听。将使玄黄改色,马鹿易形乎?”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形的成语、带形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