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底的成语

带底的四字成语(共找到8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山头说到菁底 菁:山谷,西南方言。
山头说到菁底。比喻费尽口舌。
血战到底 血战:非常激烈地拼死地战斗。
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海底捞月 也作“水中捞月”、“海中捞月”。捞:捞取。
从海中捞月亮。形容做事白费力气;根本达不到目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7卷:“先前的两个轿夫,却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无踪,海中捞月,眼见得一个夫人送在别处去了。”
磨砻底厉 见“磨砻砥砺”。
釜底抽薪 釜:锅。
薪:柴。
在锅底下抽出柴火。比喻从根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汉・董卓《上何进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水底捞明月 到水底去捞月亮。比喻去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只能白费力气。 元・无名氏《塞鸿秋・先题》曲:“当初意儿别,今日相抛撒,要相逢似水底捞明月。”
井底鸣蛙 犹井蛙。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中流底柱 见“中流砥柱”。 宋・朱熹《与陈侍郎书》:“而二公在朝,天下望之,屹立若中流之底柱,有所恃而不恐。”
知根知底 指有较深入的了解。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79回:“惟有第四件最难,必须知根知底之人前去出首;不但出首,还要单上开封府出首去。”
澈底澄清 指完全清楚,毫无遗漏。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如今这个人的来历是澈底澄清的明白了。”
干卿底事 干:关涉。
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讥笑人爱管闲事。
《南唐书・冯延巳》:“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一竹竿打到底 指一次就做成功。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
笔底龙蛇 犹言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
寻根究底 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寻:寻求;寻找;根:根源;根由;究:探究;追究;底:底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刘姥姥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要寻根究底。”
海底眼 比喻事情的底细、内幕或隐秘。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四回:小妖见说着海底眼,更不疑惑,把行者认作一家人。
彻底澄清 彻底:水清见底;澄清:明净。
形容非常廉洁清白。指彻底清查,毫无保留。
《北史・宋世良传》:“府君非惟善政,清亦彻底。”
根穷底究 底:底细;究:查究。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元《宋史・赵逵传》: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钜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伊于胡底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
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诗经・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
穷根究底 追究事物的根底。 巴金《秋》:“淑华穷根究底地问道:‘三爸跟你谈过什么事吗?’”
寻根追底 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头重脚轻根底浅 头比脚重没有基础。比喻根基不扎实。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盘根问底 盘:仔细查问;问:寻问。
盘问、追究事情的根由。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四回:“无如林之洋虽在海外走过几次,诸事并不留心,究竟见闻不广,被小山盘根问底,今日也谈,明日也谈,腹中所有若干典故,久已告竣。”
水底摸月 同“水中捞月”。 明・郎瑛《七修类稿・奇谑・谚语至理》:“赊酒时风花雪月,饮之时流星赶月,讨钱时水底摸月。喻世之无赖者也。”
囊底智 囊:口袋。
口袋底的智慧。指十分有智有谋。
《晋书・慕容垂载记》:“及闻慕容德之策,笑曰:‘吾计决矣。且吾投老,扣囊底智,足以克之。’”
心里有底 心中知道底细或内情而有把握。 徐光耀《平原烈火》:“我们一见副政委精神就来了,跟着他,就觉着心里有底,腰里也硬。”
笔底超生 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
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苏雪林《闲话战争・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海底捞针 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漆桶底脱 漆桶脱了底才能透光亮。比喻彻底明白清楚。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2卷:“吕先生听罢,大彻大悟,如漆桶底脱。”
冤沉海底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难得到昭雪。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还图个报仇雪耻,不道这贼原放我不过。我死也罢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底的成语、带底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