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应的成语

带应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接应不暇 暇:空闲。
指美景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5回:“普席又要吃酒,未免令人接应不暇了。”
出门应辙 犹出门合辙。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中国则地大物博,交通未盛。学者每闭门造车,出门应辙,常非有所承而后起者也。故其学界为无数平行线形。”
慨然应允 慨然:慷慨、爽快。
形容豪不犹豫地答应下来。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十七回:“令婆召孟良入与言其事,孟良慨然领诺。”
应接无暇 暇:空闲。
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晋・王献之《镜湖贴》:“镜湖澄澈,清流泻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婉娈心期,绸缪宴语,应接无暇,取与非他。
声应气求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应名点卯 谓形式上查点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尤氏虽天天过来,也不过应名点卯,不肯乱作威福。”
因果报应 因果:原因和结果。
佛教迷信,认为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唐・慧立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第七卷:“唯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
此发彼应 这里发动,那里响应。 清・陈天华《警世钟》:“各做各的,怎么行呢?一定是要互相联络,此发彼应才行。”
酬应如流 酬应:应答。
应答如同流水一样流畅。
《南史・梁宗室吴平侯萧劢传》: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
理应如此 指按理应该这样。 老舍《有了小孩以后》:“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肥肥胖胖,整整齐齐,你总觉得小孩们理应如此。”
东鸣西应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 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逐机应变 随机应变。 北宋《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
心不应口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不一致。谓为人虚伪。 明・杨德芳《步步娇・闺怨》曲:“恨他心不应口,把欢娱翻成僝僽。情儿泛泛,浑如江水流。”
鼍鸣鳖应 鼍:扬子鳄。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鳖应,见机而作。”
洒扫应对进退 洒扫:河水扫地,泛指家务事;进退:迎送客人之类的礼节。
旧指青年人居家在尊长、客人面前应做的起码的事。
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
为之以歙,应之以张 歙:收敛;张:伸展,扩张。
要收敛某件事情,用暂进扩张开去的办法,造成其错觉,然后再收敛起来。
《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先忤而后合,前冥而后明。
应有尽有 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宋书・江智渊传》:“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鼋鸣鳖应 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 《后汉书・张衡传》:“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故能同心戮力。”
应变将略 将略:用兵之道。
随形势发展变化而筹划、施展用兵之道。
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应付裕如 应付:对付,处置。
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
从容对付,毫不费劲。
周而复《白求恩大夫》:“他跟随白大夫将近一年的时间,见习过上千次的大小手术,许多许多大手术他都应付裕如,很有经验了。”
仓卒应战 指没有准备匆忙对付。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只有不肯退却,仓卒应战(例如硝石战斗),表面上似乎在力争主动,实际上是被动的。”
有求辄应 辄:就,总是。
只要提出要求,总是能答应。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苏仙》:偶缺晨炊,仰屋无计。忽忆儿言,往启椟,果得米,赖以举火。自是有求辄应。
遥呼相应 见“遥相呼应”。 清・陈忱《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蒙古尽驱其家属来攻,父子兄弟,往往遥呼相应,由是人无固志,故所至郡邑皆下。”
应天受命 顺应天意,承受天命。 《晋书・谢琨传》:“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谢益寿奉玺绂。”
应对如流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晋书・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应机权变 权:权宜。
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
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同声之应 应:应和。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
消极应付 不求进取地处理问题。 邓小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有的人对政策对工作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应付态度。”
应天三绝 应天寺有三绝,即人的画、诗、书法三者俱佳。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十四:故书画歌行,一日而就。倾城人看,阗咽寺中,成都之人。故号为‘应天三绝’。
应天从人 应:顺,顺应。
上顺天命,下适应民意。旧常用作颂扬建立新的朝代。亦作“应天从民”、“应天从物”。
唐・姚思廉《梁书・颜协传》:“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士大夫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也。”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应的成语、带应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