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应的成语

带应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60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首尾相应 应:接应。
原指作战时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应。
先秦・孙武《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内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
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应弦而倒 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应风披靡 披靡:草木随风散倒。
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应时当令
达权应变
得心应手 心里怎样想;手上就能相应地怎样做。形容功夫到家;技艺纯熟;做起来很顺手。 战国・庄子《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
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应答如流 对答像流水一样。形容答语敏捷流利。 《晋书・张华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
遥相呼应 遥远:远远地。
应:照应。
指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
《清史稿・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为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相应不理 应:回应。
指对别人的劝说、要求置之不理。
谢觉哉《整疯子》:“一些头脑较清醒的人劝他看看现实,悬崖勒马、不要摔下崖去,他都相应不理。”
逐机应变 随机应变。 北宋《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
呼应不灵 呼应:一呼一应,彼此声气相通。
呼叫和应答都没效验。形容声气不通,指挥不能如意。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回:“起初不过有点呼应不灵;到得后来,渐渐的这个官竟像他二人做的一样。”
表里相应 内外互相应合。 《汉书・燕刺王刘旦传》:“非以中外有人,表里相应故邪?”
望风响应 望:看。
风:风声。
看到对方有什么举动,就积极响应。
三国・魏・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应运而起 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郭沫若《屈原时代》:“应运而起的‘执命’的‘陪臣’与‘横议’的‘处士’,不外是阜舆之流之高级者或地主化了的阜舆。”
应运而生 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 汉・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
顺应潮流
应时之技 适应时宜并能谋生的技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绩女工诸务。
闻风响应 听到风声就起而赞同支持。 清・叶廷琯《鸥陂渔话・邹广文效忠图》:“随有乡勇章双桂等三千余人,闻风响应。”
随时应变
应天授命 顺应天意,承受天命。 唐・韦绚《嘉话录》:“乃知圣人应天授命,享国年深,岂是徒然!”
八方呼应 八方:四面八方。
形容各方面互相呼应;彼此配合。
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上下串连,八方呼应,以天下大乱、取而代之、逐步实行、终成大业为时局估计和最终目的者,到底只有较少人数。”
泛应曲当 谓广泛适应,无不恰当。 《朱子语类》卷十三:“若得胸中义理明,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
天人相应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 《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应接如响 响:回声。
对答有如回声。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唐・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
风从响应 风从:顺风而从。
闻风而起,应声而从。比喻迅速起、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宋・邵博《闻见后录》:“无有远迩,风从响应,载考载稽,名实相称。”
遥相应和 遥:远。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
《清史稿・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伪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
从容应对 从容:舒缓,悠然。
不慌不忙地应付答对。
明・李贽《焚书・杂述・豫约》:“有问乃答,不问即默,安闲自在,从容应答,不敢慢之,不可敬之。”
应天顺人 应:适应,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周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在而应乎人。”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应的成语、带应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