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巴的成语

带巴的四字成语(共找到43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乡巴佬 笨拙、迟钝又粗俗质朴的乡下人。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42章:“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
巴山夜雨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说巴山夜雨时。”
老实巴脚 谨慎小心,平庸厚道的样子。 冯德英《山菊花》上部第十章:“暗喜他们这软硬妙剂,对付这个老实巴脚的乡下女人,算是对上症了。”
哑巴吃黄莲
干巴利脆 见“干巴利落”。
巴蛇吞象 巴蛇:传说中的大蛇。
一条蛇想吞吃一条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贪得无厌。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结结巴巴 说话吞吞吐吐、疙疙瘩瘩。 老舍《骆驼祥子》十三:“结结巴巴的,他把昨夜晚的事说了一遍,虽然费力,可是说的不算不完全。”
巴山越岭 巴:攀援。
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
翘尾巴 翘:向上昂起。
比喻骄傲或自鸣得意。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万年也不要骄傲,永远不要翘尾巴。”
巴前算后 思前想后,反复考虑。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劳生忧忧,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缘度日的好。”
正儿巴经 亦作“正儿八经”。亦作“正二八摆”。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真正的;确实的。
前不巴村,后不著店 巴:靠近。
著:挨著。
前面没有村子,后面没有旅店。形容走远路走到野外荒郊,找不到歇脚住宿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十七回:“三个商量道:『没来由看使枪棒,恶了这厮!如今闪得前不巴村,后不著店,却是投那里去宿是好?』”
吃哑巴亏 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损吃亏,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只好自认吃亏。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鸡烂嘴巴硬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老实巴交 形容人规规矩矩,谨慎胆小的样子。 徐光耀《平原烈火》:“一个一个心慈面善,全是老实巴交的。”
耗子尾巴 耗子尾巴没有肉。比喻没有多大好处,不值得重视。
巴巴劫劫 指心情急切的样子。 元・狄君厚《介子推》第四折:“道他巴巴劫劫背着主公,破破碌碌践红尘。”
前不巴村,后不巴店 指走远道处在无处落脚的境地。也比喻处境尴尬或生活无依靠。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错过了宿店。来到这里,前不巴村,后不巴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明日早行。”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下里巴人 下里:乡里;巴人:巴蜀的人民。
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战国・楚 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急急巴巴 形容急忙,紧急。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一回:“单道世上人,营营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关头,打不破酒色财气圈子。”
妄口巴舌 比喻胡言乱语。有时也指造谣污蔑。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20回:“只要自己拿定主意,必定还要妄口巴舌血淋淋的起这样恶誓么?”
巴头探脑 形容伸着头偷看。 《鹧鸪天・乘公共交通车》:“乘客纷纷一字排,巴头探脑费疑猜,东南西北车多少,不靠咱们这站台。”
巴高枝儿 比喻高攀。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我也不怕人笑话我奴才亲戚混巴高枝儿,我今日可算认定了干娘咧!”。
巴山度岭 指爬山越岭。 《水浒传》第一一六回:“只见解珍、解宝便道:‘我兄弟两个,原是猎户出身,巴山度岭得惯。’”
巴巴急急 指勉强,凑合。同“巴巴结结”。 《古今小说・沉小官一鸟害七命》:“父子三人,正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巴巴急急,食不敷。”
巴巴结结 ①勉强,凑合。②勤恳;辛劳。③形容说话不流利。 ①《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光阴迅速,大娘子在家巴巴结结将近一年。”②《古今小说任・孝子烈性为神》:“任珪天明起来,辞了父亲入城去了。每日巴巴结结,早出晚回。”
狐狸尾巴 传说狐狸能变成人形迷惑人,但不能使尾巴改变。比喻坏人的本来面目或迷惑、欺骗人的罪证。 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孙岩娶妻三年,不脱衣而卧。岩私怪之,伺其睡,阴解其衣,有毛长三尺似野狐尾。岩惧而出之。妻临去,将刀截岩发而走。邻人逐之,变成一狐,追之不得。
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巴的成语、带巴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