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岁的成语

带岁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0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优游卒岁 悠闲度日。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惟日为岁 犹言度日如年。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秙瞻望,惟日为岁。”
悬车之岁 见“悬车之年”。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七十致仕》:“若今日未及四十,早入仕途,则致仕之期,即不必以七十为限……故余两次引归,皆未及悬车之岁。”
峥嵘岁月 峥嵘:山势高峻的样子;引申为不平常;特别。
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宋・廖行之《沁园春・和苏宣教韵》词:“峥嵘岁月,分阴可惜,一日三秋。”
岁朘月耗 脧:缩减。
日减月损,损耗越来越大。
优游岁月 悠闲舒适地过日子。 茅盾《子夜》四:“可惜他这位儿子虽名为‘家驹’,实在还比不上一条‘家狗’,因此早该是退休享福的曾沧海却还不能优游岁月,甚至柴米油盐等等琐细,都得他老人家操一份心。”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月如梭
经岁之储 岁:一年。
够一年用的储蓄。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毛玠传》: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
千岁流芳 芳:香:引申为好的名声。
好的名声永远流传。
晋・张敏《头责子羽文》:子欲为名高也,则当如许由、子威、卞随、务光,洗耳逃禄,千岁流芳。
节变岁移 节:节令;岁:年。
节令变易,年岁转换。
唐・牛肃《纪闻・牛应贞》:“今节变岁移,腊冬春首,照晴光于效甸,动暄气于梅柳,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
太岁头上动土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元・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一日三岁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后以“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玩岁愒时 同“玩岁愒日”。 元・揭傒斯《刘福墓志铭》:“愚卤鄙陋者,或媮嫚优游得以玩岁愒时,此刘孟介至于呕血而死也。”
楛耘失岁 楛:粗恶;耘:除草;岁:年谷成熟,收成。
指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的收成。
战国・赵・荀况《荀子・天论》:“楛耕伤稼,楛耘失岁。”
岁云暮矣 云,无义。全句是指一年将尽。 陈祖范与学老书:“岁云暮矣,无一语惊人,但添数茎白发耳。”
岁寒松柏 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枯耘伤岁 耘:除草;岁:年谷成熟。
耕作不细致,会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荀子・天论》:“楛耕伤稼,耘耨失薉。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枯耕伤稼,枯耘伤岁。”
岁在龙蚮 后指命数当终。同岁在龙蛇”。
岁比不登 比:屡屡;频频。
农业连年歉收。同“比年不登”。
《汉书・严助传》:“数年岁比不登,民待卖爵赘子以接衣食。”
岁月不待人 岁月:时间;待:等。
指时间流逝,不因人而停留。
晋・陶潜《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岁聿其莫 谓一年将尽。聿,语助;莫,“暮”的古字。 《诗经・唐风・蟋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
岁寒三友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元・白朴《朝中措》:“苍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
压岁钱 过阴历年时长辈给小孩儿的钱。 清・曹雪芹《红楼梦》:“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鹤寿千岁
牛衣岁月 谓贫困的生活。 清・曾国藩《送妹夫王五归》诗之四:“织屦辟纑终古事,牛衣岁月即羲皇。”
百岁之好 好:友爱。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妻。
明・屠隆《昙花记・士女私奔》:“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岁时伏腊 岁时:一年四季;伏腊:伏日和腊日。
指四季时节更换之时。
《旧唐书・张九龄传》:“又以其弟九章,九皋为岭南道刺史,令岁时伏腊,皆得宁觐。”
千岁鹤归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
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遂高上冲天。”后以“千岁鹤归”指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
长命百岁 寿命很长,能活到一百岁。常用作祝福长寿之词。 元・无名氏《蓝采和》第四折:“这个道七十,那个道八十,婆婆道九十,这厮淡则淡到长命百岁。”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岁的成语、带岁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