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审的成语

带审的四字成语(共找到21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宋・马永卿《懒真子》第三卷:“夫为人画策,则工;若自为计,多拙。故曰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谛分审布 仔细察看分布状况。 宋・秦观《奇兵》:“奕者之斗棋也,谛分审布,失其守者逐而攻之。”
博学审问 博:广;审:详尽细密。
广泛学习,详细询问。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审曲面势 见“审曲面埶”。 《周礼・考工记序》:“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量己审分 估量自己,省察本分。 《南齐书・刘献传》:“量己审分,不敢期荣。”
审曲面埶 亦作“审曲面势”。原指工匠做器物时审度材料的曲直。后指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
揆情审势 估量情况审察形势。 清・陈炽《危言>叙》:“我恶西人,我思古道,礼失求野,择善而从,以渐复虞、夏、商、周之盛轨,揆情审势,旦暮之间耳。”
审势而行 审:详察细究。
对形势朝廷周密考察之后,再采取行动。
明・无名氏《投笔肤谈・家计》:苟能审势而行,因机而变,则敌亦焉能乘我哉。
明法审令 审:谨慎。
申明法令,使人人遵守,谨慎发布命令,避免出现差错。
《尉缭子・战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
审势相机 原指作战前要详细分析形势,观察战机。后指调查研究,抓住时机。 明・何良臣《陈纪・众寡》:此又在用者审势相机,未可执其‘围师必阙’一语,反为所陷。
详计审处 审:审慎。
详细考虑,审慎选择。
西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审己度人 审:审查。
度:估量。
先审查自己,再估量别人。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孟君子审己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审慎行事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
傍观必审 傍观:在旁边观察。
在一旁观察,必定明晰、清楚。
傍观:在旁边观察。在一旁观察,必定明晰、清楚。
审慎从事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赏罚分审 赏罚:奖赏和惩罚。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清楚明白。
《隶释・汉成阳令唐扶颂》:“赏罚分审,白黑著明。”
熟思审处 反复思考,审慎筹划。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许小琴分司》:“盖芍友遇事必熟思审处,计出万全而后行。”
审几度势 省察事机,揣度形势。 明・张居正《陈六事疏》:“审几度势更化宜民者,救时之急务也。”
审时度势 度:审。
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明・沈德符《野获编》:“刘欲华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审时定势 审:详查,细究。
分析时势,判定其发展趋势。
唐・吕温《诸葛武侯庙记》:“乃知务开济之业者未能审时定势而大顺人心,而克观厥成,吾不信也。”
审思明辨 仔细地思考,明确地分辨。 《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审的成语、带审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