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字的成语

带字的四字成语(共找到92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句斟字酌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锦字回文 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
片文只字 指少数的几句话语。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孜孜以荐贤为急务,虽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贡于有司者,莫不尽礼接之。”
永字八法
片言只字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点纸画字 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 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鸿章钜字 犹鸿文。 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钜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
一字连城 极言文辞的精妙。 《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煮字疗饥
贫于一字 贫:贫乏。
贫乏得找不到一个适当的字。形容苦心作文,炼字艰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
一字褒贬 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人生识字忧患始 忧患:忧愁,苦难。
人的一生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指一个人识字以后,从书中增长了见识,对周围事物就不会无动于衷。
宋・苏轼《石苍舒醉墨堂》诗: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识文谈字 见“识文断字”。 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十字路头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庆押到十字路头,读罢犯由,如法凌迟处死。”
瞎字不识 讥嘲人是睁眼瞎子,一个字也不认识。 宋・马永卿《嫩真子》:汝纥字不识,或以为瞎字不识,误矣。
行间字里 谓文章的字句中间。 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清・平步青《霞外■(扌麕)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书有圈点勾勒,始自前明中叶选刻时文陋习。然行间字里,触眼特为爽豁,故仿而用之。”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北宋《新唐书・文艺传中・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一字长蛇阵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唐・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一字不识 一个字也不认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文字狱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 清・龚自珍《咏史》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明・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 《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 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待字闺中 留在闺房里等待许配(闺:好卧室)。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春山八字 八字:指眉毛。
形容眉如春山秀美。
《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言从字顺 从:通顺。
语言文字通顺、流畅。
唐・柳宗元《叙说》:盖以其落浮夸之气,得忧患之助。言从字顺,遂透真理耳。
白纸黑字 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字的成语、带字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