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声的成语
带声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90条成语)
| 近义词 | 解释 | 出处 |
|---|---|---|
| 声色俱厉 | 俱:全;都。 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
《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
| 金石声 | 金属与石头撞击的声音。形容文辞精妙,音韵铿锵。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 |
| 消声匿影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 随声响和 | ||
| 吞声饮恨 |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
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
| 吠影吠声 | 吠:狗叫;影:身影;影子。 一条狗看见生人叫起来;很多狗听到叫声也跟着叫起来。比喻不察真情;跟着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清・梁启超《管子传》第一章:“而后之陋儒,并孟子之所以自信者而亦无之,乃反吠影吠声。” |
| 虚声恫吓 | 虚声:假装出一种声势。 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别人。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 |
| 妖声怪气 | 说话腔调妖里妖气,姿态怪异而轻佻。 | |
| 大张声势 | 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 元《宋史・李师中传》:“今修筑必广发兵,大张声势。” |
|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 象看到某个人,听到他的声音一样。形容刻画、描写人物生动逼真。 | 唐・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 声音笑貌 | 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 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上》:“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
| 附影附声 | 盲目附和。 | 清・钮琇《觚剩・惠士陈言》:“何意三春出作之时……始觉说痴说梦,无非附影附声。” |
| 金革之声 | 金革:兵器和铠甲。 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
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 |
| 鹤唳风声 | 唳:鸟鸣。 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 削铁无声 | 形容刀剑锋利。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刃儿薄,尖儿长,靶儿短,削铁无声,吹毛过刃。” |
| 声名狼藉 | 声名:名誉;名声;狼藉:传说中狼群垫草而卧;起来时把草踏乱以消灭痕迹。 后借以形容散乱;引申为破败得不可收拾。形容声望和名誉败坏到极点;不可收拾。 |
西汉・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于诸侯。”唐・司马贞索隐:“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
| 假誉驰声 | 指传播虚假的名声。 | 《旧唐书・薛登传》:“比来举荐,多不以才,假誉驰声,互相推奖。” |
| 赞声不绝 | 连续不断地称赞。形容对人或事物非常赞赏。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七:“字势飞舞,魏生赞不绝口。” |
| 大声疾呼 | 疾:急。 急切地大声呼喊;以引起注意或警觉。现多指就某一问题向社会发出了强烈的呼吁。 |
唐・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 |
| 欲言无声 | 形容想说又说不出来。 | 冰心《最后的安息》:“猛然看是惠姑,眉眼动了几动,只显出欲言无声欲哭无泪的样子。” |
| 慢声细语 | 形容说话时声音轻柔。 | 罗广斌《红岩》第12章:“老大哥看出牢房里只剩他两人时,就慢声细语地问他。” |
| 敛声屏气 | 敛:收入束;屏:抑止。 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 |
| 大喝一声 | 喝:大声喊叫。 大叫让对方震惊或猛醒。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那旗人大喝一声道:‘滚你的吧!这里又没有谁给我借钱,要你来装这些穷话做甚么!’” |
| 阒无人声 | 谓静寂得没有一点人声。 | 清・东轩主人《述异记・僵尸鬼》:“趋至,则破屋前后二间,阒无人声。” |
| 鹤唳猿声 | 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 明・梅鼎祚《玉合记・酧负》:“早除却花魔酒病,惯闻他鹤唳猿声,守清夜药垆丹鼎。” |
| 声吞气忍 | 吞:咽下。 形容受了气勉强忍耐,不敢出声抗争。 |
明・高明《琵琶记・瞷询衷情》:“夫人,非是我声吞气忍,只为你爹行势逼临,怕他知我要归去,将人厮禁。” |
| 比肩齐声 |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 鱼帛狐声 | 见“鱼帛狐篝”。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 |
| 如响之应声 | 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 《管子・任法》:然故下之事上也,如响之应声也;臣之事主也,如影之从形也。 |
| 声闻过实 | 声闻:名誉。 名声超过实际。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 |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声的成语、带声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