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埋的成语

带埋的四字成语(共找到36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埋头伏案 案,桌子。形容勤读或专心写作。
埋头顾影 形容矫饰者暗中窥察外界的反应。 明・李贽《答邓明府》:“非与世之局琐取容,埋头顾影。”
椎埋穿掘 杀人埋尸,发冢盗墓。泛指行凶作恶。 《文选・孙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椎埋穿掘之党,阡陌成群。”张铣注:“椎埋,谓劫杀人而埋之;穿掘,谓发冢而取物。”
隐迹埋名 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狐埋狐扬 见“狐埋狐搰”。 梁启超《复古思潮平议》:“而狐埋狐扬,天下其谓政府何?”
掩胳埋胔 掩:埋葬;胳:骨;胔:腐肉,统指腐烂的尸骨。
指埋葬尸骨。
《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胳埋胔。
埋头埋脑 没头没脑。比喻毫无头绪。
青山处处埋忠骨 各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自己的身躯。形容为着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豪情。 宋・陆游《醉中出西门偶书》: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
狐埋狐搰 搰:挖掘。
狐性多疑,刚把东西埋下,又把挖出来看看。比喻疑虑过多,不能成事。
《国语・吴语》:“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
隐姓埋名 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变迹埋名 迹:痕迹,踪迹。
改变行踪,隐蔽姓名。
明・梅鼎祚《玉合记・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埋头财主 旧指不出名的富翁。 元・岳伯川《铁拐李》第一折:他是埋头财主,我回哥哥话去。
打埋伏 比喻隐藏物资、人力或隐瞒问题。也指事先隐藏起来,待时行动。 赵树理《三里湾》十七:当时有些社员见他这么说,明知道他是打埋伏,不想要他,经过几天研究之后,还是要了。
张纲埋轮 张纲:汉朝人。
张纲埋车轮。比喻敢于弹劾当权者。
《后汉书・张纲传》:其可称者,若朱云折槛以抗愤,张纲埋轮而献直。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破柱埋轮 指汉朝李膺破柱搜捕张让之弟张朔和张纲埋轮洛阳都亭弹劾梁冀之典。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后汉书・张纲传》;《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十面埋伏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掩骼埋窆 见“掩骼埋胔”。 《后汉书・赵咨传》:“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见形之毁,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
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烧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来;若不打,这顽皮不改。”
葬玉埋香 埋葬女子的婉辞。 《法书苑》:“《玉溪编事》:王蜀时秦州节度使王承俭筑城,获瓦棺,中有石刻曰:‘隋开皇二年渭州刺史张祟妻王氏。’铭有云‘深深葬玉,郁郁埋香。’之语。”
埋轮破柱 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唐・元稹《裴注侍御史制》:“季代而还,埋轮破柱之徒,绝不复出,朕甚异焉。”
系马埋轮 指敌人进攻时,系住马,埋车轮于地,以示固守不退。 语出《孙子・九地》:“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缚马也;埋轮,示不动也。”
土埋半截 比喻活不了多久。 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
埋天怨地 抱怨天,埋怨地。形容对什么都抱怨。 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庙里,埋天怨地。”
埋头苦干 埋头:一直低着头;苦干:尽心尽力地干。
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晦迹埋名
埋没人才 不重视有才能的人,让其不能发挥作用。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34回:“如此佳人,当日把他误作男装,若非孤家看出,岂非埋没人才。”
埋杆竖柱 埋上杆子,竖起柱子。比喻虚张声势。
掩骼埋胔 谓收葬暴露于野的尸骨。为古代的恤民之政。 西汉・戴圣《礼记・月令》:“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埋锅造饭 造:制作。
在平地上挖灶安锅做饭。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九回:“又见军士捱了一夜,肚中料是饥饿,即令埋锅造饭。”
玉葬香埋 指美丽的女子死亡。含有惋惜之意。 唐・无名氏《王承检掘得墓铭》:车道之北,邽山之阳。深深葬玉,郁郁埋香。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埋的成语、带埋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