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地的成语

带地的四字成语(共找到664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别有天地非人间 别:另外;天地:风格或境界。
另有一番新的境界,不是人间所有的。
唐・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天地诛灭 犹天诛地灭。比喻为天地所不容。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地诛灭。”
轰天烈地 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 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
画地而趋 趋:疾走。
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庄周《庄子・人世间》:“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一天一地 ①指天和地。②形容到处都是。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四回:“又兼狄家的觅汉伙伴不曾分得银钱的,心里气他不过,到处去彰扬,不止他本村扬说的一天一地,就是邻庄外县,都当了一件异事传说。”
出一头地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谓当避开此人让其高出众人一头之地。后以“出一头地”喻高人一着。
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刮地皮 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北宋《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愧悔无地 指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姑娘,你问到这里,我安骥诚惶诚恐,愧悔无地。”
别有天地 天地:风格或境界。
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
唐・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无人之地 见“无人之境”。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邓艾传》:“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为道,造作桥阁。”
如拾地芥 象从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职、名位)。 东汉・班固《汉书・夏侯胜传》:“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平地楼台 比喻原来没有底子而白手建立起来的事业。 宋・楼钥《攻瑰集・游大梅山护圣寺二首》:“行尽高山天欲半,不知平地有楼台。”
容足地 形容勉强能够安身有地方。 晋・王羲之《万石帖》:今得护君还,君屈以申时,玄平顷命,朝有君子,晓然复谓,有容足地。
设身处地 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宋・朱熹《礼记・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立地成佛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强龙不压地头蛇 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名声扫地 名声:名誉,声望;扫地:比喻破坏无余。
比喻名誉和声望被彻底破坏。
牛眠吉地 吉:吉祥。
指有助于后代升官发财的坟地。
《晋书・周光传》:“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
兵挫地削 挫:失败;削:割。
军队战败,土地被分割。
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孔子创立的儒学及儒家思想统治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后人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誉孔子,意为他给人的好处如同天地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孔庙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腰门题为: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焮天铄地 形容火势炽盛。 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火燎将至,焮天铄地。”
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指作战既有适宜的气候条件,又有优越的地理形势作依托。也形容办事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极为有利。 《荀子・议兵》: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恶龙不斗地头蛇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
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人间地狱 人世间的活地狱。比喻黑暗的社会。 叶元《林则徐》:“许多烟鬼横在地上,像蛆虫似地在那里蠕动,吞云吐雾,活像人间地狱。”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呢?”
地坼天崩 坼:开裂;崩:倒塌。
地裂开,天崩塌。原指地震,后多比喻重大变故。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 《后汉书・翟酺传》:“自去年以来,灾遣频数,地坼天崩,高岸为谷。”
尽地主之谊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通“义”。
尽本地主人应尽的义务,指招待外地来客。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2回:“晚生得蒙青目,一日地主之谊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
刁天决地 形容大吵大闹。
格天彻地 格:感通;彻:贯通,深透。
感天动地。
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此种精诚,格天彻地,呕血剖心,能与龙比并忠,曾闵齐孝。”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地的成语、带地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