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嘴的成语

带嘴的四字成语(共找到137条成语)

近义词 解释 出处
虚嘴掠舌 比喻花言巧语。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1回:“谁听你那虚嘴掠舌的?我到明日死了,你也舍不得我吧?”
咂嘴舔唇 见“咂嘴弄舌”。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段:“武震却吃得又香又甜,一面吃一面还咂嘴舔唇的,品着滋味。”
鸡烂嘴巴硬 比喻自知理亏,还要强辩。
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
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清・李汝珍《镜花缘》:“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多嘴饶舌 指嘴多,不该说而说或爱管闲事。 《三遂平妖传》第二回:“那个多嘴饶舌的、闲在那里不去打瞌睡,却去报新闻,搬起这样是非。”
没嘴的葫芦 没有嘴的葫芦。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二折:浑身是口怎支吾,恰似个没嘴的葫芦。
调嘴弄舌 调嘴:耍嘴皮。
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乌鸦嘴 比喻说话讨厌的人。 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我变成乌鸦嘴了。”
掉嘴弄舌 掉:摇动;弄:耍弄,播弄。
指吵架。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六卷:“况且他是卖席子,你是做豆腐,各人做自家生理,何苦掉嘴弄舌,以至相争。”
嘴直心快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拙嘴笨舌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
清・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驴唇不对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两不相合。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19卷:“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绕你从朝。”
嘴甜心苦 说话和善,居心不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着,脚下就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全占了。”
花甜蜜嘴 蜜嘴:嘴上抹着蜜。
能说会道,甜言蜜语。比喻说话动听。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35回:“取钱的时候,花甜蜜嘴,讲过按月按时,十来分重的利钱,不费一些努力,定了时刻,自己送上门来。”
牛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
嘴是两张皮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说嘴郎中 比喻喜欢说空话、大话而没有本事的人。 刘斯奋《白门柳・秋露危城》第11章:“原来全是些靠不住的说嘴郎中!”
油嘴狗舌 抹了油的嘴,像狗一样的舌头。形容说话油滑,内容低劣。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6回:“你会唱的甚么好成样的套数儿,左右是几句,东沟窝,西沟灞,油嘴狗舌,不上纸笔的。”
歪嘴和尚 比喻那些为自私的目的而乱搬教条的人。 陆天明《省委书记》:“说上头的经是好经,就是让一些歪嘴和尚念走了样!”
嘴多舌长 好闲谈,好传播流言蜚语。
驴唇马嘴 比喻说话写文章,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文偃禅师》:“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骨幢,到处逞驴唇马嘴。”
调嘴学舌 调嘴:耍嘴皮。
指背地里说人闲话,搬弄是非。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这早晚,东方将亮了,还不梳妆完,尚兀子调嘴弄舌!”
磕牙磕嘴 指谈些无聊的话。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磕牙料嘴。
箭穿雁嘴 比喻不开口说话。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二回:“诸将见李逵等杀了这一阵,众人都胆颤心寒,不敢出战。问了数声,如箭穿雁嘴,钩搭鱼腮,默默无言,无人敢应。”
攧唇簸嘴 攧:同“颠”。
摇唇动嘴。说长道短,背后非议。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自己不肯施仁仗义,及见他人做了好事,反又攧唇簸嘴。”
拙嘴笨腮 见“拙嘴笨舌”。 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笨嘴笨舌 笨:不灵巧。
说话表达能力很差,没有口才。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冯永祥平时以能说会道出名于工商界的,现在却变得好像是一个笨嘴笨舌的人了。”
七嘴八张 形容人多语杂。 《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众官员一拥而前,七嘴八张的,都问道:‘世子何在?’”
咂嘴弄唇 见“咂嘴弄舌”。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王举人]眼看见那小学生的仿纸上的名字是荀玫,不觉就吃了一惊;一会儿咂嘴弄唇的,脸上做出许多怪物像。”
油嘴花唇 形容说话油滑虚浮。 清・李玉《清忠谱・创祠》:“日日假忙,说道某乡绅叫管家来邀;时时捣鬼,说道某官府着农民相召。止不过油嘴花唇,无非要骗人钱钞。”
成语大全为您提供有关嘴的成语、带嘴的四字成语等成语查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